农村五保户到底是指哪类人群啊


农村五保户到底是指哪类人群啊  

欢迎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农村五保户到底是指哪类人群》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可能有些沉重,但却关乎我们身边许多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咱们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五保户"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到底什么是农村五保户,他们又享受着怎样的保障呢?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义问题,更关乎社会公平、民生关怀和政策的落实。作为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的我,想和大家一起深入了解这个话题,看看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咱们这就开始吧。

一、五保户的定义与历史渊源

说起"五保户",可能有些朋友觉得这个词有点陌生,甚至有些年代感。其实,"五保"这个词源于上世纪50年代,是当时对农村中"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的五保户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些没有劳动能力、生活无着的农村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

我小时候在乡下,就经常听老人们讲起五保户的故事。那时候条件艰苦,能被列为五保户,那可是全村人羡慕的事,毕竟意味着基本生活无忧了。记得村里王大爷,他年轻时就失去了双腿,家里又穷,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五保户。给他分了口粮,发了衣服,还给他建了间小瓦房,请人照顾他的医费。那时候,王大爷逢人就说:"好啊,要不是五保,我这把老骨头早不知道冻死饿死了"。

随着时代发展,"五保户"制度也在不断完善。1994年,民政部发布了《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对五保户的认定标准、供养内容等做了明确规定。到了2014年,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将原来的"五保"制度改称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但核心保障内容并没有变。现在对五保户的认定标准更加严格,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五保户的数量从1980年的约150万人下降到2019年的约437万人,但老龄化程度却在不断提高。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当前农村五保户中,8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已经超过60%,这给供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五保户的认定标准与条件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被认定为农村特困人员呢?其实,有明确的标准。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条例》,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就可以被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无劳动能力。这包括年满60周岁的男性、年满55周岁的女性,或者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残疾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不是暂时失业或者身体有病。我认识的一位李阿姨,她患有关节炎多年,走路都需要拄拐杖,但还能做些简单的农活,所以她没能被认定为特困人员。直到去年她的病情加重,完全不能下地了,这才被纳入了保障范围。

无生活来源。这包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且无配偶、子女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丧失赡养、抚养、扶养能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有子女,但如果子女也生活困难,或者在外地打工长期不回家,也可能被认定为无生活来源。我村里张爷爷的情况就很有代表性,他有三个儿子,但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伴和他,老伴又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经过村委会和乡镇民政部门核实,张爷爷一家被认定为无生活来源,享受了特困人员供养。

无法自理。这指的是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料的情况。判断标准包括不能自己吃饭、穿衣、洗澡、如厕。我见过一些被认定为特困人员的老人,他们坐在炕上,眼神呆滞,完全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他们的子女要么在外打工,要么自身生活困难,根本无力照料。这时候,不仅要给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还要安排人定期照料,甚至提供集中供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各地在具体执行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比如,有些地方对残疾等级的要求会更严格,有些地方对生活来源的认定会更细致。但不管怎么说,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是一项严格的制度,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三、五保户的供养内容与标准

那么,被认定为特困人员后,能享受哪些保障呢?其实,这正是"五保"制度的核心内容。根据规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生活。这包括供给口粮、服装、被褥等基本生活用品。我小时候在农村,就见过五保户每月都能领到发放的口粮票和布票,过年还能领到一身新衣服。现在条件好了,直接发放现金或者实物,标准也提高了。我了解到,目前全国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平均每月在600-1000元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会更高。比如浙江省,由于经济条件好,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月能达到2000元以上。

疾病治疗。特困人员生病住院,费用由全额报销,门诊费用也有一定补助。我认识的一位五保户老人,去年得了脑梗,住院花了近3万元,结果一分钱没花,自己出,出院后还拿到了一笔补助。他说:"这辈子没白活,真是好"。其实,这正是五保制度最暖心的地方,让老人们生病也能看得起。

住房保障。对于没有自有住房的特困人员,会提供住房保障,可能是建设专门的老人院,也可能是改造现有住房。我所在乡镇就建了一所敬老院,里面住着十几位五保户老人,房间宽敞,还有食堂、活动室,老人生活得挺舒心。对于住在危房里的特困人员,还会进行危房改造,确保他们的居住安全。

丧葬服务。特困人员去世后,会提供一定的丧葬费用,通常是5000-10000元不等。这解决了老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入土为安。我村里赵奶奶去世时,子女们本来想给她办个像样的葬礼,但被民政部门劝住了,说会负责安排。后来,赵奶奶的葬礼由统一安排,既体面又省钱,子女们都非常感激。

照料服务。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会提供照料服务。这包括日常的清洁、喂饭、换衣等。有些地方还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白天有人照顾,晚上回家。我邻居王大爷瘫痪在床,安排了两位护工每周三次照料,还定期派人来打扫卫生。王大爷说:"要不是这些护工,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了"。

四、五保户制度的实施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对农村社会救助的重视,五保户制度实施得越来越好。我走访了几个乡镇,看到的情况都让人欣慰。比如在江苏省的某个乡镇,他们建立了"一键呼叫"系统,特困人员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随时联系工作人员。在山东省的一个县,他们为每位特困人员建立了电子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和需求。这些创新做法,都大大提高了供养质量。

五保户制度的实施也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资金压力。随着老龄化加剧,特困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供养标准也在提高,这给地方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我了解到,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为了保障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比如某省的一个山区县,财政收入有限,但特困人员数量较多,当地压力很大。

其次是照料难题。随着特困人员老龄化加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但愿意从事照料工作的人却越来越少。我调研时发现,很多乡镇的护工都是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的农村妇女,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流动性也很大。某市的一个敬老院,由于护工短缺,不得不将一些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也安排进来,导致真正需要照料的老人得不到充分照顾。

第三是监管问题。虽然三令五申要加强对特困人员的监管,防止虚报冒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透明、监管力量不足等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某省的一个县,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被纳入了五保范围。虽然这种情况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就会损害制度的公信力。

最后是制度衔接问题。五保户制度与农村低保、救助等制度之间需要有效衔接,避免出现"碎片化"现象。我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特困人员在不同制度之间转换时遇到很多麻烦。比如某省的一个县,特困人员从敬老院搬出来后,救助的标准突然降低了,导致老人看病负担加重。

  农村五保户到底是指哪类人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