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外卖首单减超划算快来抢呀

大家好呀今天这篇文章我要跟大家聊聊一个咱们日常生活中超级常见又让人有点小纠结的事儿——那就是点外卖首单减超划算的时候,咱们到底该不该抢咱们点外卖这个行为,其实背后藏着挺多学问呢想想看,现在谁家还没点过外卖忙碌的工作日,累了一天只想瘫在沙发上,或者朋友突然来串门,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吃什么的时候,外卖简直就是我们救星但是每次看到那些“首单减XX元”的优惠活动,心里就开始天人交战了:这顿饭真的值吗这平台是不是又想套路我啊今天我就以“点外卖首单减超划算到底值不值得抢”为中心,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希望能帮大家以后在外卖的选择上少走点弯路
第一章:点外卖首单优惠背后的商业逻辑
咱们先从商业角度聊聊,为什么商家要搞这些首单优惠说白了,这背后是挺复杂的商业逻辑在运作我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就接触过不少类似的活动策划简单来说,首单优惠主要就是想拉新,也就是吸引新用户来使用他们的服务你想啊,现在外卖平台那么多,美团、饿了么、抖音本地生活等等,竞争激烈得很新用户刚开始用,什么都不会,这时候给他点优惠,让他体验一下,说不定就养成习惯了就像我之前第一次点饿了么,正好赶上首单8折,点了份麻辣烫,味道还真不错,从此就沦陷了,现在基本每周都要点个两三次
这里要引用一下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他提出了“五力模型”,其中一个力就是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在外卖行业,这个竞争力特别强美团和饿了么这两大巨头,还有各种台,为了争夺用户,那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首单优惠就是其中一种手段我有个朋友在美团工作,他跟我说,他们做运营的,每天都要分析用户数据,看看哪些区域用户增长慢,就针对那些区域加大优惠力度,尤其是首单优惠他说,有时候为了抢一个新用户,他们宁愿亏本做活动,因为留住一个老用户比获取一个新用户成本低得多根据艾瑞咨询2022年的一份报告,外卖行业的新用户获取成本已经高达80-100元,你说是不是很惊人
而且,这些首单优惠往往伴随着其他增值服务比如你注册送红包、送代金券、送会员卡等等这些服务虽然看似是额外的福利,但实际上也是平台用来锁定用户的手段我点过一次外卖,首单减了10块,还送了一张20元的无门槛代金券,虽然那顿饭本身不值,但加上代金券,下次点就划算多了这就形成了一种“沉没成本效应”,你花了时间精力注册了,领了券,最后总得用掉吧这样一来,平台就成功地把用户留住了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用户数据的收集每次点外卖,你的地址、口味偏好、消费水平等信息都会被平台记录下来这些数据对于商家来说非常宝贵,他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菜品、优化价格,甚至进行精准营销比如你经常点麻辣烫,平台就可能给你推送麻辣烫相关的优惠信息;你经常点某家店的菜,平台就会推荐这家店的会员卡我有个同事,他点外卖从来不填真实姓名,结果有一天收到一个快递,地址写的还是他常用外卖地址,当时吓了一跳后来想想,估计是外卖平台把他的信息给快递公司了吧虽然这有点吓人,但反过来想,这也说明平台确实在收集你的数据
第二章:从消费者心理看首单优惠的吸引力
咱们再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首单优惠这么吸引人咱们人类天生就喜欢占便宜,这是一种本能看到“首单减XX元”的标语,心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哇,能省一笔”这种心理在营销学上叫做“损失厌恶”行为经济学大师卡尼曼提出过这个理论,他说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是获得同等收益喜悦程度的两倍当我们看到要花30元点一份平时15元的饭,心里会觉得心疼;但如果我们看到首单减10元,虽然实际花了20元,但心理上会觉得“只花了20元”,比“本来要花30元”感觉好多了
首单优惠还满足了人们的“探索欲”咱们平时点外卖,大多都是点那些熟悉的店、熟悉的菜,偶尔也想尝尝鲜,试试没吃过的店但去新店吃饭,万一踩雷怎么办这时候首单优惠就给了咱们一个“安全网”我之前就因为首单优惠,去试过一家看起来很不错的日料店本来想只点个寿司尝尝,结果看到有优惠,就点了一份寿司、一份刺身、一份烤鱼,结果吃得肚皮滚圆,还特满意如果平时去,可能就只点个寿司,结果味道一般,感觉就亏了这就是首单优惠带来的“低风险尝试”的机会
再一个心理因素是“紧迫感”很多首单优惠都有时间限制,比如“前100名下单减15元”,或者“限时3小时内有效”这种紧迫感会促使人们快速做决定我有个朋友,每次看到这种活动,都特焦虑,怕抢不到,结果手忙脚乱点错了有一次他因为抢优惠,点了一份麻辣烫,结果发现里面有个他过敏的食材,吓得他连夜去查过敏源所以啊,这种紧迫感虽然能促进消费,但有时候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锚定效应”,就是说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比如看到“原价30元,现在首单减10元”,虽然实际只花了20元,但心里会觉得“省了10元”,这就是把30元作为了“锚点”行为经济学实验显示,当人们看到折扣时,即使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便宜,也会觉得占到了便宜,从而提高满意度我在一家咨询公司实习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给两组人同样的奶茶,一组标价15元,另一组标价20元,但第二组说因为活动优惠,现在只要15元结果发现,第二组人对奶茶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第一组这说明价格标签对人的心理影响真的挺大的
第三章:首单优惠的利弊权衡与个人选择
既然首单优惠有这么多吸引力,那它到底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有咱们得全面看待问题第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冲动消费”我之前就吃过这个亏有一次看到某外卖平台搞活动,满50减15,我就点了一大堆平时根本不会吃得下的东西,结果钱是省了,但最后吃得消化不良,还得去医院开这就像购物时看到打折,就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最后发现买回来的东西很多都束之高阁心理学上把这叫做“购买后悔”,咱们买的东西越贵,越容易后悔
第二个缺点是“选择困难”每次点外卖,本来想随便吃点,结果看到这么多优惠,就开始各种比较、计算,最后反而花了更多时间在选择上我有个朋友,他每次点外卖都要花上半个月,打开好几个APP,计算哪家更划算,结果点完外卖,肚子都饿了他说他现在点外卖的标准就是“哪个APP有优惠就点哪个”,完全不管自己想吃啥这种为了省钱而牺牲生活品质的行为,真的值得吗
第三个缺点是“养成依赖”一旦习惯了首单优惠,就很难再回到原价消费我有个同学,他点外卖从来不看原价,只看优惠后的价格有一次平台取消了某个首单优惠,他点外卖的时候直接说:“怎么这么贵啊”结果点了一份平时10元的拌面,现在要12元,他居然觉得贵了这种依赖优惠的消费习惯,长期来看并不健康
那到底该怎么权衡利弊呢我觉得关键在于“理性消费”要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想吃啥就点啥,别为了省钱而委屈自己的肚子要计算实际性价比有时候首单优惠虽然看起来很大,但点的东西可能并不划算比如一份30元的餐,首单减10元,相当于打了7折,但如果平时只花20元就能吃到同等品质的餐,那这个优惠就不划算我在《消费者报告》上看到过一个研究,他们对比了不同外卖平台的优惠活动,发现很多首单优惠实际上并没有省多少钱,甚至有些优惠后的价格比原价还高
还有一个方法是“提前规划”比如周末可以提前规划好下周要吃的餐,然后根据外卖平台的优惠活动来安排我有个同事,他每周五都会花一个小时研究下周的外卖优惠,然后制定一个“外卖周计划”他说这样既省了钱,又不会点重复的菜这种提前规划的方法,对于喜欢点外卖的人来说,还是挺实用的
第四章:首单优惠背后的食品安全与商家责任
咱们再聊聊一个容易被忽略但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单优惠会不会影响食品安全这是一个很多消费者都关心的问题因为有时候为了追求利润,一些商家可能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