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走就走别管以后那点事儿


想走就走别管以后那点事儿  

拥抱自由:想走就走,别管以后那点事儿

自由的真正含义:不只是物理空间上的逃离

说到"想走就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物理空间上的移动——辞职去旅行、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创业、离开熟悉的城市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定居这些确实都是"想走就走"的典型例子,但自由的真正含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一种摆脱束缚、活出真实自我的状态

自由,按照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定义,是"一个人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方式生活下去的自由"这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枷锁"所束缚:社会的期待、家庭的压力、经济的负担、对失败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在意...这些无形的枷锁,常常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本可以拥有的自由

我有个朋友小林,曾经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收入丰厚,生面,但总觉得不快乐后来他果断辞职,背包去了东南亚旅行了一年很多人都不理解,说他"太冲动"、"太不现实"但一年后,他回来时整个人都变了,眼神里充满了光彩他说,那一年让他重新认识了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钱,而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种自由,不是简单地逃离一个地方,而是摆脱了"必须成功"的枷锁,敢于为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活一次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的极端环境下,提出了"意义疗法",强调即使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人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找到生活的意义这让我想到,自由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环境,而是我们选择如何面对环境就像小林,他可以选择继续待在那个让他不快乐的环境里,也可以选择"想走就走",去寻找能让他感到自由的地方而后者,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

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西西弗被诸神惩罚,每天推着巨石上山,而巨石总在到达山顶前滚落但加缪认为,如果西西弗意识到自己是在推石头,那他就是幸福的这听起来有点哲学,但道理其实很简单:自由的本质,不在于我们是否摆脱了困境,而在于我们是否清醒地选择了自己的处境,并从中找到了意义

未来的不确定性:为什么我们总是害怕未知?

"别管以后那点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未来总是不确定的,而我们人类天性中对未知的恐惧,让我们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研究表明,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和厌恶,而恐惧是最原始、最强烈的情绪之一在进化过程中,对未知的恐惧帮助我们避开了危险,得以生存但现在,这种原始的恐惧却常常让我们陷入焦虑和担忧

我认识一个女孩小雅,刚毕业时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总是担心未来她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被淘汰,担心无法买房,担心无法给家人好的生活...结果呢她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忙着考证学习,却越来越不开心后来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告诉她:"你太专注于未来,而忽略了现在就像你总是看着远处的目标,却忘了享受走路的过程"小雅听了后恍然大悟,开始尝试放慢脚步,关注当下,结果反而工作效率更高,人也更轻松了

这种对未来的恐惧,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我们常常夸大未来的风险,而低估了自己的应对能力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我们的思维模式分为系统1(直觉、快速、情绪化)和系统2(逻辑、慢速、理性化)当我们担忧未来时,往往是系统1在作祟,用情绪化的方式想象各种可能的"灾难"但现实是,大多数我们担心的事情并不会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我们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还有一个著名的"可控性幻觉"概念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未来的控制能力,即使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很多人相信自己比普通人更不容易生病、更不容易遇到,但实际上统计数据并非如此这种可控性幻觉,让我们对未来的担忧更加严重,因为我们会认为"如果我现在不做好准备,后果会非常严重"

那么,如何减少对未来的焦虑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关注可控范围"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小林,他选择辞职去旅行,不是因为他能预测未来一定会更好,而是因为他知道,在旅行过程中,他可以掌控自己的选择——去哪里、做什么、花多少钱这种掌控感,能显著减少对未知的恐惧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道:"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于未来,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所以我们一直走,天一定会亮"这句话,其实道出了减少未来焦虑的真谛——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其他的交给未来

社会的期望:打破无形的枷锁,找回真实的自己

"想走就走,别管以后那点事儿",很多时候意味着要对抗社会的期望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懂事",要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这些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路,似乎才是"正确"的但问题是,这条路上真的适合每个人吗

社会期望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让我们很难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我有个表弟,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按部就班地升职加薪,但总是显得不快乐后来他告诉我,他其实对音乐更有热情,但家人和朋友都劝他"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结果他现在既没有在事业上取得太大成就,也没有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他说:"我现在很后悔,如果早点坚持自己的兴趣,也许现在会过得更快乐"

社会期望的强大,可以从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中找到解释韦伯提出"理性化"概念,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效率、规则和秩序,这虽然带来了进步,但也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就像韦伯描述的"铁笼",现代人被困在社会制定的规则和期望中,很难找到真正的自由

但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不再盲目追随社会的期望作家J.K.罗琳在写出《哈利波特》前,是个单身母亲,生活拮据,但她坚持写作,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她说:"我从未后悔过写作的决定,即使它让我差点饿死"罗琳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社会不认可你的选择,只要你觉得这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也强调,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即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当社会期望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冲突时,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打破社会期望的枷锁,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作家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虽然残酷,但道出了生活的真相——任何选择都有代价当我们选择"想走就走"时,可能会面临经济压力、他人不理解、未来不确定性等挑战但就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所说,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找到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这个过程中,勇敢地打破社会期望,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当下的价值:为什么我们总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别管以后那点事儿",其实是在强调"当下"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为了未来牺牲现在,认为只有未来才能带来幸福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感更多地来源于当验,而不是未来的期望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概念,指一种全神贯注、忘记时间流逝的体验状态这种状态往往发生在我们做着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事情时比如,一个热爱摄影的人沉浸在拍照中,一个程序员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都可能体验到心流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表明,心流体验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它就发生在当下,不是未来

我有个朋友小张,曾经是个典型的"为未来牺牲现在"的人他拼命工作,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忙着学习提升,目标是"以后能过得更好"但几年下来,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

  想走就走别管以后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