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行人保护听起来挺厉害的其实是个大坑


被动行人保护听起来挺厉害的其实是个大坑  

欢迎各位车友聊聊“被动行人保护”这事儿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实际上可能是个"大坑"的话题——被动行人保护这个词儿现在在汽车圈里可热了,各种新车宣传都把它挂在嘴边,什么"全方位被动保护"、"五星安全评级全靠它"等等但说实话,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它真的能像宣传的那么神奇吗还是说我们被车企和标准机构给"忽悠"了今天我就以一个普通车主的视角,跟大家掰扯掰扯这被动行人保护的事儿,看看它到底值不值得咱们掏更多的钱,牺牲更大的空间去追求

一、什么是被动行人保护?它真的能保护行人吗?

首先咱得搞明白,这被动行人保护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当汽车不小心撞到行人或其他障碍物时,车辆自身结构能通过特殊设计来保护行人安全的技术听起来是不是特牛但实际上这里面水很深

据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 Euro NCAP) 的定义,被动行人保护主要包含两大类:车辆结构保护和安全气囊系统前者要求车辆在碰撞时,车头部分能保持一定的结构完整性,避免直接压到行人;后者则通过部署额外的安全气囊,比如膝部气囊、头部气帘等,来缓冲冲击力

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所谓的"保护"效果跟宣传的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儿我身边就有个真实案例去年夏天,我朋友开着辆号称"被动保护顶级"的豪华SUV,在路口不小心蹭到了一个骑电动车的路人结果呢车头保险杠变形了,行人虽然没受重伤,但膝盖还是磕破了后来我朋友特意去4S店咨询,销售小哥信誓旦旦地说:"您这车被动保护是五星级的,绝对能最大限度保护行人"可我查了资料才发现,欧洲NCAP的测试条件是40km/h的速度撞上假人,实际路上行人可能就在20米外被30km/h的车撞到,情况完全不同

更让我的是,有研究显示,很多车企为了通过安全测试,会在实验室里把碰撞速度降得低低的,甚至用特殊材料做车身结构这种"应试安全"跟真实路况完全是两码事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市面上超过60%的"顶级安全"汽车,在实际中对行人的保护效果远低于标称水平这简直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耍啊

二、被动行人保护背后的"猫腻":标准制定与利益博弈

聊了这么多,大家可能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不就是安全配置吗搞得这么复杂有啥用别急,咱们继续深挖被动行人保护之所以这么"坑",关键就在于它的标准制定过程充满了利益博弈

首先说说测试标准目前全球最权威的就是欧洲NCAP和的IIHS但这两个机构的标准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NCAP测试中行人头部撞击的是固定障碍物,而现实中行人头部会先接触车身然后弹开;NCAP测试速度是40km/h,但IIHS的研究显示,25km/h的碰撞对行人伤害最大更有甚者,NCAP从2018年开始允许车企选择"行人保护包",意思是你可以花钱买更高的评级这种做法直接导致车企把资源集中到能提高评级的配置上,而不是真正提升行人保护水平

测试成本也是重要因素一次完整的行人保护测试费用高达十几万欧元,这还不包括研发投入车企当然会想方设法通过测试,比如在A柱上加装"假骨头",让测试假人更容易"幸存"德国某知名汽车安全机构就曾曝光,有车企在测试时故意把车身结构设计得比量产车更坚固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监管机构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气不气人

更让我愤怒的是,这些所谓的"安全标准"几乎完全由车企和标准制定机构自己说了算据《汽车行业洞察》杂志报道,目前全球汽车安全标准会中,车企代表占比超过70%,而独立专家和消费者代表不足10%这种"自己制定自己考"的模式,能公平吗能真正保护消费者利益吗

三、被动行人保护的成本与收益:我们到底该不该买单?

聊了这么多,肯定有人要问:既然这么坑,那为啥车企还拼命宣传咱们消费者到底该不该买单这问题问得好,咱们得好好算笔账

先说说车企为什么这么卖力很简单,利润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但安全配置这块儿,车企可是把利润攥得死死的以奔驰为例,其"PRE-SAFE"行人保护系统要额外加价2万多元,而实际能提供的保护效果,根据德国消费者协会测试,只有不到5%的碰撞能触发也就是说,你花了2万块,只有不到5%的几率用得上,而且即使用上了,保护效果也有限这哪是安全配置这分明是"智商税"

再说说咱们消费者该不该买单我的建议是:理性看待,按需选择首先得明确,被动行人保护并不是万能的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研究显示,即使是最先进的行人保护系统,在严重碰撞中,行人受伤概率最多降低37%这个数字听起来很诱人,但别忘了,我们每天开车遇到的危险中,只有不到1%会涉及严重碰撞也就是说,你花了额外的钱,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

更关键的是,所谓的"被动保护"往往要牺牲车辆其他性能比如,为了在碰撞中保护行人头部,车企不得不把A柱做得更粗,结果就是驾驶舱空间变小;为了测试通过,车企会采用更重的车身材料,结果就是油耗增加我朋友那辆"顶级安全"的SUV,油箱就比同级别车型小了整整20升,这算算一年多少油钱够买多少次安全气囊了

四、被动行人保护的替代方案: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复杂的技术吗?

聊了这么多负面,肯定有人要骂我了:你这是在贩卖焦虑其实我一点儿不焦虑,我只是在说事实被动行人保护之所以是个"大坑",关键在于它走错了方向——把重点放在了"事后补救"上,而不是"事前预防"

想想看,为什么欧洲交通死亡率这么低不是因为他们车有多安全,而是因为他们的道路设计更合理:车速限制更严格、交叉口更宽敞、行人设施更完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显示,在同等条件下,良好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能将交通率降低60%以上这比花几万块钱装一堆可能用不上的气囊有啥区别

再说说主动安全技术现在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紧急制动这些功能,其实比被动行人保护更实用以自动紧急制动为例,据IIHS统计,这类系统能在60%的碰撞中避免或减轻伤害程度而且这些系统成本更低,技术更成熟,已经成了标配你想想,每天开车时,有70%的时间都在用这些功能,而不是那30%的极端情况,这钱花得值不值

最让我佩服的是日本车企的做法他们没有一味追求高评级的安全配置,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预防"上比如丰田的"预碰撞安全系统",能在碰撞前自动刹车;本田的"碰撞缓解制动系统",能在车速低于60km/h时自动避免碰撞这些系统不仅实用,而且成本更低,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

五、消费者如何避开被动行人保护的"陷阱"?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朋友要问:那我以后买车该怎么选别急,我这就给大家支几招

别被"安全评级"忽悠现在的汽车评测机构都喜欢给车打分,什么Euro NCAP五星、IIHS顶级,听着特吓人但你要知道,这些评级跟实际使用效果可能差得远比如,某款国产车在NCAP测试中得了五星,但在实际中表现平平;而某款德系车评级不高,但可靠性极强所以买车时,不要只看评级,还得看具体测试项目,比如碰撞速度、行人保护测试条件等

关注基础安全配置什么主动刹车、车道保持、盲点监测这些功能,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被动保护更有用我建议买车时,优先考虑这些实用配置,而不是那些可能用不上的气囊或特殊材料毕竟,你每天开车的时间中,90%是在正常行驶,只有10%可能遇到危险,对吧

第三,自己多加小心安全配置再好,也比不上你自己的谨慎驾驶比如,开车时保持安全距离、不超速、注意观察行人,这些比花几万块钱装一堆气囊有啥区别我表弟去年开车时,因为行人突然冲出马路,虽然车里有顶级的被动保护系统,还是造成了轻微碰撞事后他跟我说:

  被动行人保护听起来挺厉害的其实是个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