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背后的科学道理揭秘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农谚,蕴含着古人基于长期观察总结出的经验,背后其实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它主要与大气光学现象——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对阳光的散射有关。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阳光以较低的角度照射到地球表面。此时,大气层相对较厚,空气中的水汽、尘埃等杂质也较多。根据瑞利散射定律,短波长的光(如蓝色、紫色)更容易被这些微小颗粒散射,而长波长的光(如红色、橙色)散射较弱,能穿透高层大气到达地面。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朝霞呈现出绚丽的红、橙、黄色调。然而,早晨的天气系统往往不稳定,大气扰动较大,水汽容易凝结形成云雨,预示着可能是不稳定的天气,所以有“朝霞不出门”的说法,意指天气可能转坏,不宜远行。

而到了傍晚,太阳接近地平线,阳光需要穿过更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观察者。同样根据散射原理,短波长的光被大量散射掉,只有长波长的红光和橙光能够穿透过来,形成晚霞。傍晚时,如果看到壮丽的晚霞,通常意味着大气层比较稳定,空气洁净,没有太多水汽,有利于大气中的尘埃等微粒长时间悬浮。这往往预示着未来几天天气晴好、稳定,空气流通顺畅,视野开阔,适合远行,因此有“晚霞行千里”之说。

简单来说,朝霞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大气中水汽较多、天气不稳定的情况,而晚霞则通常出现在大气稳定、天气晴好的背景下。这句谚语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光学现象与天气变化的关联,为古人出行提供了一种经验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