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最经典那句话,简直说出了人生所有无奈和心酸
招呼读者与文章介绍
钱钟书《围城》中的经典比喻
大家好啊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特别触动我的话题,一个能让人瞬间破防,却又无比真实的存在咱们今天的主角,就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那句堪称经典的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简直说出了人生所有的无奈和心酸,让人读来忍不住会心一笑,却又满心苦涩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挣扎与迷茫
《围城》简介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抗战胜利后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青年方鸿渐从留学归国到求职、恋爱、结婚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困境"婚姻是一座围城"这句话出自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之口,原文是:"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们对婚姻既渴望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也道出了人生中许多类似处境的无奈与悲哀
经典比喻的深层含义
这句话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超越了婚姻这一具体场景,成为了解释人生困境的一个隐喻钱钟书先生用极其精妙的比喻,道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充满向往,而得到了之后又觉得索然无味这种心理不仅体现在婚姻上,也体现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比如,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抱怨工作压力大、薪水低,但一旦有机会跳槽,又会对新工作产生同样的担忧;我们在单身时渴望爱情,一旦恋爱或结婚,又会怀念单身时的自由自在
1. 围城心态的心理学解读
咱们先来聊聊"围城"这个比喻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心态,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认知偏差,叫做"可得性启发式"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脑海中最容易想到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在婚姻问题上,那些正在婚姻中的人,往往会想起婚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而那些未婚的人,则更容易想起婚姻中的甜蜜和浪漫,从而形成了对婚姻的片面认知
举个例子吧我有个朋友小王,单身多年,一直对婚姻充满向往每次跟他聊天,他都会说"婚姻真美好啊","有个人照顾多好"但当他真的结婚后,却发现婚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妻子经常抱怨他不够体贴,孩子哭闹让他焦头烂额,而他自己也觉得失去了自由几年后,我们聚会时,他喝多了,拉着我的手说:"我现在真想离婚啊,但想想孩子,又舍不得"这就是典型的"围城"心态——城外的人想进去,进去后又想出来
除了可得性启发式,"围城"心态还与人类的"损失厌恶"心理有关心理学家卡尼曼研究发现,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是收益的2.5倍在婚姻问题上,未婚的人害怕失去单身时的自由和快乐,已婚的人则害怕失去婚姻带来的稳定和安全感这种对损失的过度恐惧,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矛盾态度
2. 历史文化中的围城思想
"围城"这个比喻虽然出自现代文学,但实际上,对婚姻既渴望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人类历史上早已存在古代文人早就对婚姻有类似的思考比如《诗经》中的《卫风氓》就描写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丈夫抛弃的心路历程,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就道出了古代女性对婚姻的恐惧和无奈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人们对婚姻的看法更加多元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就描写了许多婚姻失败的故事,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卖油郎秦重,虽然地位卑微,却对花魁王美娘忠心耿耿;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则因为爱情受挫而选择了悲剧结局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婚姻的复杂态度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人们对婚姻的看法更加开放和理性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就批判了传统婚姻中的糟粕,而钱钟书先生则用"围城"这个比喻,更加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对婚姻的矛盾心理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也写道:"婚姻就像在笼子里的鸟,笼子外的人想进去,笼子里的鸟想飞出来"这种跨越时空的相似思考,足见"围城"这个比喻的深刻性和普适性
3. 围城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围城"现象的产生,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密切相关在传统农业社会,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结合的手段,个人的意愿并不重要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婚姻逐渐变成了个人选择,人们对婚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学家伊丽莎白伯德在《单身社会》中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身人口比例会不断增加,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也会更加谨慎她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家庭责任的承担,这导致了人们对婚姻的矛盾态度
在,随着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年轻人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不愿意为了结婚而结婚;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也让年轻人对婚姻充满了恐惧据民政部统计,近年来离婚率持续上升,2021年达到1.1%,这说明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表姐大学毕业后就结婚了,当时她父母压力很大,但她自己却很幸福几年后,她突然提出离婚,说婚姻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她丈夫工作压力大,经常晚回家,两人沟通越来越少她说:"我现在怀念单身时的自由,但又不想一个人带孩子"这就是典型的"围城"心态——既想出来,又怕出来
4. 围城思想的文学表现
"围城"这个比喻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得益于它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体现除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还有许多作品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类似的"围城"心态
英国作家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保罗莫瑞尔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其中他对母亲和女友的复杂感情,就体现了"围城"式的矛盾心理保罗既渴望母爱,又想摆脱母亲的控制;既喜欢女友,又害怕承担责任最终,他选择了与母亲保持亲密关系,而与女友分手,这种选择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了盖茨比对黛西的执念盖茨比出身贫寒,为了赢得黛西的爱,不惜花费巨资打造一个虚假的富裕生活但当他终于赢得黛西后,却发现她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盖茨比最终因为无法接受现实而,这种悲剧也反映了"围城"心态的毁灭量
当代作家余华在《活着》中也展现了类似的"围城"现象福贵年轻时因为输光了家产,后来又经历了战争、等苦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活这种对生活的执着,既是对"围城"的反抗,也是对"围城"的妥协余华说:"活着就是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别的"这种简单而深刻的话语,道出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
5. 围城思想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角度来看,"围城"这个比喻实际上揭示了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困境:我们总是生活在某种限制之中,但又渴望突破这种限制这种矛盾心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与古希腊哲学中的"寓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了一个寓言:一群囚犯自幼被在里,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当其中一个人被释放,走出看到真实的世界后,却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错误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类总是被自己的认知所限制,但又渴望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围城"现象与寓言有相似之处城外的人看到的是婚姻的美好,就像囚犯看到墙壁上的影子;城里的人则体验到了婚姻的真相,就像走出的人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但无论是城外的人还是城里的人,都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限制,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悲剧性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此在"的概念,认为人总是存在于某种情境之中,但又渴望超越这种情境这种矛盾心理是"此在"的基本特征在婚姻问题上,未婚的人渴望进入婚姻,已婚的人渴望摆脱婚姻,这种矛盾心理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