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陋寡闻的人就像只井底之蛙看世界,见识短浅又爱显摆
第一章:井底之蛙的困境——认知边界的自我设限
话说这井底之蛙啊,本来是挺可爱的生物,可偏偏把自己困在了那口井里,每天看到的就是头顶那片圆形的天空遇到从井口上来的青蛙,它就觉得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能说会道,见多识广殊不知,井外的世界广阔无垠,远非它那点认知能涵盖的
咱们人类有时候也挺像这井底之蛙的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却往往只选择性地接收那些符合自己认知体系的内容久而久之,我们的视野就像那井口一样,被自我设限了我身边就有这么个朋友,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我早就知道这个了”“这事儿我熟啊”,可仔细一问,他所谓的“知道”不过是道听途说,甚至可能是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确认偏误”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证实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这样一来,我们的认知边界就被进一步固化了,就像那井底之蛙,越活越“聪明”,其实越无知
我有个哥们儿,就特别典型他坚信“外国月亮比圆”,理由是“国外的教育好,好,环境好”你跟他辩论,他总能拿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呢他对外国的了解仅限于旅游攻略和一些网络上的碎片信息,根本没深入了解过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现实这种认知偏差,说白了就是典型的井底之蛙式思维
心理学大师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也指出,当我们的行为与信念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信念,而不是行为这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的认知有限,却因为不想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选择性地忽视那些挑战我们固有观念的信息
所以你看,井底之蛙的困境,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的认知陷阱不打破这个陷阱,我们的视野永远只能局限在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地里这就像那句话说的:“不登高山,不知山高;不临深谷,不知地深”咱们得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真正认识世界的广阔
第二章:打破认知边界的三宝——学习、旅行与交流
首先说说学习学习这事儿啊,可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得学会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探索未知我有个朋友,大学学的是历史,后来又去读了研究生,专攻社会学你说他是不是特“显摆”不显摆,他天天跟我说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规律,什么“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什么“社会结构决定个人命运”一开始我听得云里雾里,后来慢慢琢磨,发现他说的还真有道理这得益于他的跨学科学习,让他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打破了单一的历史视角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终身学习的人认知能力发展更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他说:“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话真是一语中的咱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快了,不保持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啊,不管多忙,都得抽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可以是读书,可以是听课,可以是参加线上课程,总之得让大脑保持活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第二个法宝是旅行旅行这事儿,可不只是看看风景、吃吃美食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我去年去了云南,本来以为就是个旅游胜地,结果发现那儿的少数文化、建筑风格、饮食习惯都跟咱们大不一样跟当地人聊天,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觉得就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去了云南才知道,咱们这么多大山,这么多不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旅行能打破我们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意识到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多元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经常旅行的人创造力更高,因为他们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的信息和环境,大脑更容易产生新的连接所以啊,有机会的话,多出去走走,哪怕只是国内不同城市,也能让你打开眼界
最后一个法宝是交流跟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跟各种各样的人聊天,不管是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有一次,我遇到个搞人工智能的,我们聊起AI的未来发展,他给我讲了很多我完全不知道的科技趋势后来我回去查资料,发现他说的很多观点都被后来的科技发展证实了这让我意识到,多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能让自己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凯瑟琳朱克曼的研究表明,跨界交流能激发创新思维她说:“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叉点”咱们平时接触的信息,大多来自自己熟悉的领域,很难产生新的想法但如果你能经常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就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产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所以你看,学习、旅行、交流,这三样东西就像三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认知边界的大门只要咱们愿意尝试,就一定能走出那口“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第一步,认识自己的认知偏差
咱们得先承认自己有认知偏差,才能有意识地去纠正它我有个朋友,一开始特别抗拒看不同观点的文章,后来我跟他分享了一篇挑战他观点的文章,他看完后跟我说:“原来我以前看问题这么片面”这就是认识自己认知偏差的开始从此以后,他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不同观点的信息,认知水平提升了一大截
心理学家约翰巴尔自提出“认知偏差清单”,列出了50多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帮助人们识别和纠正自己的思维误区咱们可以参考这个清单,看看自己有哪些认知偏差,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改进
第二步,拓展信息渠道
咱们平时获取信息,大多来自社交媒体和新闻APP,这些平台往往会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信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信息茧房所以啊,得主动拓展信息渠道,看看不同类型的媒体,听听不同观点的节目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起来,会看不同的新闻,听听不同类型的音乐,看看不同领域的书籍这样一来,我的信息输入就更加多元化,视野也更加开阔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经常接触多元化信息的人,认知能力发展更全面他们研究发现,那些每天接触至少三种不同类型信息的人,比只接触一种类型信息的人,创造力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第三步,培养跨文化思维
咱们得学会从不同文化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我有个朋友,大学学的是国际关系,后来去欧洲交换学习他说,在欧洲,他第一次意识到“西方”不是一个同质化的概念,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这让他对国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哈佛大学的“跨文化领导力项目”研究表明,培养跨文化思维能提升个人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他们研究发现,那些经常接触不同文化的人,更容易产生创新性的想法,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
第四步,实践跨学科学习
咱们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得主动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我有个朋友,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后来又去学习了设计他说,这两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让他在做产品开发时有了更多的创意这就是跨学科学习的力量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跨学科学习能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也更容易产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们研究发现,那些在大学期间选修了至少两门不同学科课程的学生,比只学习一门课程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强,职业发展也更好
第五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咱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还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去了非洲做志愿者,帮助当地儿童接受教育他说,这次经历让他对教育问题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