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与宠爱大不同:如何聪明爱孩子不越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育儿伙伴,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溺爱与宠爱大不同:如何聪明爱孩子不越界》这个话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到底该怎样爱孩子才算恰到好处是应该无条件的满足,还是应该有原则的引导溺爱和宠爱,这两个词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差别可大了去了很多家长一不小心就走进了溺爱的误区,以为用尽所有资源满足孩子就是爱,结果却培养出了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的下一代今天我就想跟大家深入探讨一下,如何用聪明的方式爱孩子,既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又不会因为爱而越界,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一章 溺爱与宠爱的本质区别
说起溺爱和宠爱,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两个词没啥区别,都是形容对孩子好的意思但实际上,它们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溺爱是过度满足,而宠爱是适度引导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家里有个5岁的儿子,简直是个"小皇帝"孩子想要什么,妈妈都千方百计地去满足,从最新的玩具到最贵的衣服,从不拒绝结果呢孩子变得特别以自我为中心,稍微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甚至对父母的要求置若罔闻有一次,孩子因为没得到想要的玩具就在商场哭闹,妈妈为了平息他的情绪,最终还是妥协了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典型的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让孩子觉得世界都该围着他转
而真正的宠爱,则是建立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比如同样是面对孩子的玩具需求,宠爱型的父母可能会问:"这个玩具确实很有趣,但我们这个月已经有几个大件支出计划了你看,这个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公园,或者用这个机会锻炼一下你的延迟满足能力,你觉得呢"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又了他们规划和管理资源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研究表明,过度溺爱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所有需求都应该被立即满足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孩子在进入社会后会面临更大的适应困难而适度的宠爱,则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就强调,儿童需要爱,但更需要自由和规则只有当父母既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又设立合理的界限时,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我儿子小的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有一次,他想要一个特别昂贵的变形金刚,我明白这对他很重要,但家里确实有更紧急的开销我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带他去玩具店,让他自己选择最后他选择了两个价格适中的玩具,还主动说以后要省着点零花钱这件事让他明白,不是所有愿望都能立刻实现,但通过努力和智慧,很多目标还是可以达成的这就是宠爱与溺爱的区别——前者孩子如何在现实中做出选择,后者则剥夺了他们学习选择的机会
第二章 过度溺爱的危害:爱的枷锁
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过度溺爱其实是一种隐形伤害就像给一个人喂得太饱,反而会撑坏身体一样,对孩子的爱如果过了头,也会让他们无法承受我见过太多因为溺爱而导致的悲剧,这些案例都让我深感痛心
比如我表妹的孩子,从小就是"小公主"的待遇要星星不给月亮,稍微不如意就哭闹,甚至发展到后来,在学校里抢同学的东西,因为觉得"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当老师向表妹反映情况时,她却怪老师管得太严,说孩子就是"有点小脾气"这种护短的行为,其实是在变相纵容孩子的自私行为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中心",过度溺爱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这种思维模式,认为世界围绕自己转,缺乏同理心
更严重的是,溺爱会让孩子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从小被宠得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考试失利或者社交挫折,就崩溃大哭,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一次他因为一次数学测验没考好,直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两天不吃不喝朋友急得团团转,最后还是妥协了,给孩子请家教,调整了学习计划这种做法看似是爱,实则是变相告诉孩子:遇到困难不要自己解决,有爸妈兜着呢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追踪了1200名儿童,发现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孩子中,有超过30%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甚至有倾向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过度溺爱剥夺了孩子学习应对挫折的机会,让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难以适应就像学游泳,如果一直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如果一直被抱着,永远学不会浮潜
我自己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小的时候,我有个邻居哥哥,家里条件很好,要什么有什么但性格特别软弱,在学校经常被欺负也不敢吭声,因为觉得"家里有钱,别人不敢欺负我"后来我带他参加学校的篮球比赛,他连基本的运球都不会,更别说对抗了比赛结束后,他哭着说再也不想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爱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他们如何面对挑战
第三章 宠爱的智慧:设定界限的艺术
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要求都能被满足"这可能是最难但最重要的一步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孩子不高兴,就轻易妥协,结果孩子会得寸进尺比如孩子想要一个最新款的玩具,你可以告诉他:"这个玩具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们这个月已经计划了其他支出你看,如果你能坚持读完这个学期的书,或者帮我们做家务,我们再考虑奖励你一个玩具,怎么样"这样既表达了爱,又设立了合理的条件
要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会更有成就我儿子小的时候,他最想要的礼物是乐高机器人,我告诉他,如果他这个月能坚持自己存钱买零食,我就不用花钱给他买礼物了最后他真的做到了,那天他拿到乐高时,开心得手舞足蹈,比直接给我买还要高兴这种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他后来的学习动力影响很大
第三,要让孩子承担后果这不是说要惩罚,而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结果比如孩子因为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了,作为父母不应该去抱怨老师,而是要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可能失去参加活动的机会,或者需要额外花时间补上作业我见过太多家长为了孩子顶撞老师,结果孩子反而觉得父母在帮他逃避责任正确的做法是,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次被批评是因为你忘记了写作业,下次记得提前规划时间,好吗"
第四,要建立固定的家庭规则规则不是用来束缚孩子的,而是让他们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里比如吃饭时不准玩手机,出门必须告知去处,做家务是家庭成员的责任等等这些规则要提前跟孩子沟通好,并保持一致性我家的规则是,周末有一小时娱乐时间,但必须先完成学习任务刚开始孩子不习惯,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反而觉得这样安排很合理
心理学家阿尔菲科恩说过:"爱不是放纵,而是引导"设定界限不是不爱,而是更深层次的爱就像园丁修剪枝叶,不是伤害植物,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茂盛当我们学会用智慧设定界限,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被爱,而不是被控制
第四章 情感联结:爱不是控制
在讨论溺爱与宠爱的区别时,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真正的爱是建立情感联结,而不是控制很多家长以为,爱就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实际上,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我有个朋友,她小时候父母对她要求特别严格,成绩稍有下降就会遭到严厉批评但她后来发现,父母虽然要求高,但对她始终是关爱的这种爱让她在压力下不断进步,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她跟我说:"我知道他们不是溺爱我,但他们让我明白,无论我表现如何,他们都会支持我"这种情感联结,让她在面对困难时更有勇气
心理学家鲍尔比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的安全依恋关系,对他们一生都有深远影响那些在充满爱与接纳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使遇到挫折,也更容易重新站起来相反,那些在溺爱或控制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我认识一个孩子,父母对他百依百顺,结果他长大后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选择逃避或极端行为
建立情感联结的关键在于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不是说不管孩子的错误,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即使你犯了错,父母依然爱你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你可以这样说:"这次没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