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啥?带你轻松读懂那些读书人的爱恨情仇和人生百态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带你轻松读懂那些读书人的爱恨情仇和人生百态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部超经典的中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可是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被誉为古典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它可不是那种故弄玄虚、读起来费劲的书哦,相反,它就像一部幽默风趣的"古代读书人相册",用生动诙谐的笔触描绘了明清时期读书人的众生相,让我们这些现代读者也能轻松读懂他们的爱恨情仇和人生百态。
一、作者与时代:吴敬梓笔下的科举社会
要说《儒林外史》这部书,那得先说说它的作者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文木,安徽全椒人。这位老兄可是个特立独行的文人,一生没有依靠教书和写作度日。他特别擅长观察人,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你知道吗?他写这本书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实行了将近一千年了。从隋朝开始,科举成了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也因此催生了无数荒诞可笑的现象。
《儒林外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现实精神。吴敬梓就像个高明的摄影师,把当时读书界的种种怪现状都拍得清清楚楚。比如"范进中举"那个故事,就活画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范进几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中个举人,结果中了举人之后,竟然喜极而疯。你说逗不逗?这其实反映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心理扭曲——一旦考不上,就是废物;一旦考上了,就成了天底下最尊贵的人。这种极端的心态,在范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那个"杜少卿",这位可是书中的"理想人物",他不看重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最后落得的下场。这其实也是吴敬梓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写照——他一生不参加科举,坚持做自由文人,最终也过着清贫的生活。所以说,《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讽刺小说,更是一部作者自传,读起来特别有味道。
二、讽刺艺术:吴敬梓的幽默与批判
吴敬梓的讽刺手法那叫一个绝。他不像其他讽刺作家那样直接骂人,而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作者的批判。比如写那些假名士,吴敬梓就爱拿他们开涮。这些读书人明明胸无点墨,却偏要装出一副满腹经纶的样子,结果越描越黑。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个"周进"的故事。这位老兄中了举人之后,逢人就要借钱,理由是"读书人穷得没地方买文章"。你说可笑不可笑?这其实讽刺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一旦有了功名就变得不可理喻的现象。吴敬梓写这些故事的时候,肯定是一边笑一边写的,因为他知道这些荒诞的事情现实中比比皆是。
汉学家夏志清先生在评价《儒林外史》时说:"吴敬梓的讽刺是含蓄的,但锋利无比,就像一把手术刀,把当时社会的脓疮一刀割开。"这话一点不假。比如写严监生,就通过他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不肯咽气的细节,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这个细节后来就成了"严监生"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三、人物画廊:百态读书人众生相
《儒林外史》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有血有肉的,就像我们身边认识的人一样。范进、杜少卿、严监生、王冕、周进……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特别欣赏书中的杜少卿这位老兄。虽然出身富贵,却不像其他纨绔子弟那样荒唐无度。他喜欢结交朋友,赞助文人,但从不刻意炫耀。他对待朋友真诚,对待家贴,这种品格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实属难得。杜少卿这个人物,其实反映了吴敬梓的理想人格——既有才学,又有品德,还能保持独立的人格。
严监生这个人物就完全相反了。他是个典型的守财奴,连自己老婆生病都不肯多花钱。临死前还要伸出两个指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数自己有多少财产。这种人物在现实中也很常见,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人。吴敬梓通过这个人物,讽刺了那些把金钱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
四、主题思想:科举制度下的灵魂
《儒林外史》的核心主题,就是批判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吴敬梓通过一系列故事,展现了科举制度如何扭曲人性、败坏道德。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巨变,就是最好的证明。中举前,他是穷酸书生,连饭都吃不饱;中举后,他成了"文曲星下凡",众人阿谀奉承,连他平时最讨厌的胡屠户也对他毕恭毕敬。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一旦中了举人或进士,立刻就能改变命运。他们可以免税、可以享受社会特权。这种制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拼命读书,但也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就像当代社会有些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一样,古代读书人也为了科举拼命读书,结果很多孩子成了"应试机器"。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儒林外史》是文学史上少有的现实杰作,它不仅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更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话一点不假。吴敬梓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人。杜少卿这个人物,就是他对理想读书人的定义——不追求功名利禄,但要有真才实学和高尚品德。
五、艺术特色:讽刺与幽默的完美结合
除了讽刺,吴敬梓还特别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变化,就描写得特别细腻。中举前,他整天想着"如何才能中举";中举后,他突然觉得"天地间再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人了"。这种心理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评价《儒林外史》时说:"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描绘了社会现象,更揭示了人性的本质。"这话很对。吴敬梓通过讽刺各种读书人的行为,其实是在探讨什么是人性中的善与恶、虚伪与真诚。这种探讨,让这部小说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六、现实意义:古代智慧的现代启示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古代故事,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多启示。它让我们认识到任何制度都有两面性。科举制度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也确实为一些有才华的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现代社会也是如此,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制度,既有人性中的贪婪,也有促进公平的一面。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要真实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戴上面具,但《儒林外史》提醒我们,真实才是最可贵的。杜少卿虽然富有,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严监生虽然爱财,但也不至于贪得无厌。这些人物告诉我们,做人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但不要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完全改变自己。
这本书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范进中举后虽然得到了社会认可,但他失去了自我;杜少卿虽然贫穷,但他活得有尊严。这提醒我们,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包括精神上的满足。现代社会很多人拼命赚钱,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读读《儒林外史》,或许能让我们有所反思。
相关问题的解答
《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与现试制度的异同
《儒林外史》描写的科举制度与现试制度,虽然都是选拔人才的手段,但有很多不同之处。科举制度是终身制的,一旦举人或进士,就终生有官做;而现在试制度虽然重要,但考试通过后,还需要通过工作、实践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科举制度是封闭的,只有读书人才有资格参加;而现在试制度是开放的,任何有学历的人都可能参加。
但两者也有相似之处。比如都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只学习考试内容,不注重实践;在现试制度下,学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