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下一句,心里有你就天涯若比邻,哪里都是家
一、心的归属:超越地理的"家"的概念
心的归属:超越地理的"家"的概念
咱们先得搞明白,“家”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字典上可能就那么几个字,但实际感受起来,可复杂多了我小时候一直觉得,家就是那个有我爷爷奶奶的小村庄,土路、泥巴房、还有后院那棵老槐树每年春节,全村人都回来过年,鞭炮声震天响,那种热闹劲儿,现在想起来都直流口水
但后来我工作了,去了大城市一开始还真不适应,租的小房子巴掌大,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完全没那种"鸡犬相闻"的感觉可慢慢地,我发现,我的同事们,虽然来自,但大家下班后经常一起聚餐、爬山、看电影,那种感情比在老家跟亲戚还热乎周末我们会去谁家蹭饭,有人失恋了大家会集体安慰,有人升职了所有人都会真心祝贺这种"没有血缘却胜似亲"的关系,让我突然明白——家不一定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归属
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里就提到,现代社会的"家"已经从传统的血缘共同体,变成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共同体她说:"在工业化社会,人们不再通过血缘关系来定义自己,而是通过志趣、职业、生活方式等来建立归属感"这话太对了想想看,现在多少"北漂""沪漂",一年到头就住公司宿舍,但周末会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在读书会里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志愿者活动中找到了人生意义这些地方,难道不是他们的"家"吗
我有个朋友小张,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上海他老家在四川农村,但他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回趟老家,不是去扫墓,而是去照顾他奶奶但他跟我说,在上海的租房子,才是他真正的家因为那里有他的电脑、他的书架、他精心布置的阳台,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他的生活他每周会去公司附近的菜市场买最新鲜的食材,周末会去参加摄影,晚上会跟朋友们在小区里打羽毛球这种充实的生活,让他觉得比在老家无所事事强多了
所以啊,"埋骨何须桑梓地,心里有你就天涯若比邻"这话,真不是瞎说的关键就看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情感寄托在哪里现代心理学也证明,人的幸福感跟"归属感"密切相关哈佛大学一项持续75年的研究显示,拥有强大社会关系网络的人,比那些关系疏离的人寿命更长、更快乐这种关系网络,可不一定是亲戚朋友,也可以是同事、邻居、甚至是萍水相逢的网友
二、传统与变迁:桑梓地与现代"家"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与变迁:桑梓地与现代"家"的冲突与融合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反驳了:"你这是数典忘祖咱们人讲究入土为安,祖坟都在老家,这可是几代人的心血啊"这话听着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传统也得与时俱进嘛
我老家那边,每年清明节前后,村里都会"祭祖"活动大家抬着供品,穿着新衣服,到祖坟前烧纸钱、磕头场面挺壮观,几百号人跪在一起,烟雾缭绕的但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参与度越来越低了我表弟结婚,我们全家飞到南方参加婚礼,他都没空回老家扫墓,说是工作忙问他为啥,他说:"现在老家也没啥人了,回去也是冷冷清清的,还不如在上海跟朋友聚聚来得开心"
这种现象,不是个别案例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超过60%的年轻人表示"不太愿意"回老家生活,而选择在大城市定居的主要原因,是"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传统的"家"观念正在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但有意思的是,传统"家"的概念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虽然不回老家生活,但每年还是会回去看看就像我,虽然在上海住了十年,但每年春节、中秋都会回四川老家为什么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有我父母的牵挂,有我祖辈留下的痕迹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任何新"家"都无法替代的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里提到,文化不是固定的东西,而是流动的、不断被重新诠释的他说:"文化就像一张网,我们出生时就被这张网包围,但最终要靠自己的手去编织"这话放到"家"这个话题上,再合适不过了我们每个人,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重新定义自己的"家"
我有个同学小王,是"85后"创业者他在深圳开了家公司,事业做得挺成功,但在深圳于是他回老家县城买了套房,每周五开车回家住两天,周末陪父母吃饭、陪孩子玩他说:"我在深圳有个事业上的'家',但在老家有个生活上的'家'这样两边都能照顾到"这种"双城生活",现在越来越常见,也反映了现代人对"家"的多元化需求
三、心灵的栖息地:如何构建属于你的"家"
心灵的栖息地:如何构建属于你的"家"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该怎么构建自己的'家'呢"其实,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找到那个让你心安的地方
要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得到他人的爱与接纳"我有个朋友小李,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打工刚开始挺孤独的,后来加入了公司的读书会,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他们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心得,小李小声跟我说:"那帮朋友,比我在老家认识的所有亲戚都靠谱"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力量,能让你在陌生的地方找到归属感
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我认识个姑娘小张,在杭州做程序员她平时就喜欢摄影、写作,周末会去参加各种手作体验课她说:"我在杭州的朋友不多,但摄影圈、写作圈的人很多,大家经常一起活动,我觉得挺开心的"这就是兴趣爱好带来的社交圈,也能成为你的"家"
第三,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一定是房子,也可以是办公室、咖啡馆、甚至是一个虚拟空间我有个朋友小王,在成都开了个小小的咖啡馆他说:"每天看到客人进来,坐下来喝咖啡、聊天,我就觉得特别幸福"这个咖啡馆,就是他的"家"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有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能显著提升人的幸福感
第四,要找到生活的意义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找到生活的意义,能让你的"家"更有分量我有个朋友小陈,在山区当老师他说:"虽然条件艰苦,但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我就觉得值了"这就是他的"家"——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四、文化视角:东西方"家"观念的差异与趋同
文化视角:东西方"家"观念的差异与趋同
有意思的是,东西方关于"家"的观念既有差异,也有趋同咱们人讲究"家国同构",认为"修身齐家平天下",把家庭看得特别重但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在《大城市的死与生》里就提到,西方城市的"社区"概念比东方要弱她说:"在西方城市,邻里之间互不认识很正常,但在城市,这种可能性小得多"这话有一定道理我在上海住了十年,发现这里的邻里关系确实不如老家那么亲密但另一方面,上海的各种社群活动又特别丰富,比如小区里的读书会、健身小组、志愿者团队等,这些也能提供归属感
但近年来,东西方关于"家"的观念也在相互影响现在很多西方人开始重视家庭,特别是经历了金融危机后,人们更愿意回到社区、回到家庭中寻找安全感而咱们人也开始接受西方的"社区"概念,不再把"家"局限于血缘关系
我有个外甥在纽约工作,他告诉我,现在纽约很多公寓楼都有"社区中心",大家会一起举办活动他说:"虽然我们不是一家人,但经常一起过节、一起做志愿者,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这就是东西方"家"观念的融合——既保留了个人的独立性,又获得了的温暖
五、时代变迁:数字时代"家"的新形态
时代变迁:数字时代"家"的新形态
现在这年头,互联网发展太快了,"家"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前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