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小康生活最低年收入标准是多少吗?这里为你揭秘!


想了解小康生活最低年收入标准是多少吗这里为你揭秘

咱们先来背景铺垫一下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之前提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会儿好像也没个具体的数字说年入多少就算达标后来又搞了个“共同富裕”的口号,听着高大上,但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我这辈子,到底能过上啥样的“小康生活”尤其是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变化,物价蹭蹭往上涨,以前觉得十来万就能过的日子,现在看来可能都不够花了所以啊,今天我就想结合这些年的一些社会调查、专家研究和身边人的真实情况,给大家掰扯掰扯,到底什么样的年收入才能勉强算个“小康”

这篇文章呢,我打算分几章来写先从“小康”这词儿本身讲起,再到怎么界定“最低标准”,然后看看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情况差异,再分析这些年收入标准的变化,最后再聊聊这事儿跟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联希望能给大家提供点参考,毕竟,谁不盼着日子越过越好呢

一、啥叫“小康”?从古至今的演变

咱们得先搞明白,“小康”这词儿到底啥意思别看现在一提“小康生活”,大家可能就想到年入几十万上百万,但这个词儿可不是这么来的

说起“小康”,得从《诗经》开始《诗经·大雅·民劳》里有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跟现在说的可差远了,那时候指的是一种相对安定、不太累的生活状态,老百姓能喘口气儿,日子过得去就行那时候哪有啥收入标准啊能吃饱穿暖,勉强糊口就算不错了

到了明朝,思想家朱熹对“小康”做了点解释他在注解《礼记·礼运》时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小康”意思就是社会比较公平,大家互相信任,资源能共享,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这跟现在的“共同富裕”有点像,但更侧重精神层面

到了现代,1979年,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可就是咱们现在理解的“小康”雏形了同志还说过:“所谓小康,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文化、教育、环境等等都得到改善”

但这里要注意,同志当时说的“小康”,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收入数字后来,发改委在1990年提出了一个“2000年人均达到800美元”的小康生活标准那时候按当时的汇率,大概折合币是6500元左右大家可以算算,那时候一个月能存个一千多,那可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

不过啊,这些年咱们发展太快了,物价也涨了不少,单纯用当年的标准来衡量,肯定不合适了所以啊,今天咱们聊的“最低年收入标准”,主要是指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小康”标准,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过得去、不愁吃穿、能稍微改善生活的收入水平

二、如何界定“小康生活”的最低年收入标准?

那问题来了,到底年入多少才算“小康”呢这事儿吧,还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小康”的理解都不一样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贵州,同样的收入,感受肯定不一样而且,现在大家追求的小康,也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了,还得考虑教育、、娱乐、养老等等各种开销

所以啊,界定“最低年收入标准”,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基本生活开销:

这是最基础的,也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得先算算,一个普通家庭,每个月得花多少钱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1893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2583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13649元咱们取个中间值,假设一个“小康”家庭,一年基本生活开销大概在3万到5万元之间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比如,一个月房租或房贷2000元,吃饭1500元,交通通讯500元,水电燃气300元,衣物鞋帽500元,人情往来500元,其他杂费15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6800元,一年就是81600元这只是个大概数,实际花费肯定因人而异

2. 教育和开销:

这是咱们老百姓最头疼的两件事现在孩子教育那块儿,从幼儿园到大学,那笔花费可不少尤其是“鸡娃”风气这么盛,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不惜砸钱我身边就有例子,一个朋友为了孩子上国际学校,一年光学费就得十几万,再加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一年下来少说也得二十多万

方面也一样现在看病不像以前那么难了,但医费也贵得吓人一个感冒发烧,不去医院可能就得花小一千,要是真有点大病,那可能就得十几万、几十万了尤其是现在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看病吃那更是个无底洞

所以啊,教育和这两块儿,必须得算进去根据一些调查,现在一个家庭,教育和方面的年支出,普遍在2万到5万元之间,甚至更高

3. 休闲娱乐和文化消费:

这算是“小康生活”里比较重要的部分了现在大家生活压力这么大,也得有点精神寄托不是看看电影、旅旅游、买点喜欢的东西,这些都是必要的开支

这个花费弹性很大,有的人可能一个月就花个几百块,有的人可能一个月就得小一千但一个“小康”家庭,每年在休闲娱乐和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至少也得有5000到10000元吧

4. 节余和储蓄:

这是衡量“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年到头入不敷出,那肯定谈不上“小康”咱们还得算算,除去以上所有开销,能不能剩下点钱,至少能存个10%到20%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咱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小康生活”的最低年收入标准假设一个三口之家,基本生活开销3万元,教育和2万元,休闲娱乐1万元,再加上10%的储蓄,那就是6万多元如果按5万元的基本生活开销算,那就是8万多元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实际情况肯定千差万别比如,如果家里有老人需要赡养,或者有孩子要抚养,或者想提前退休,那需要的收入肯定更高

三、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小康”收入差异

咱们这么大,地区差异那可是相当明显同样是一个“小康”收入标准,在北京和贵州,感受肯定不一样在北京,8万多元可能都算不上啥,但在贵州,那可能就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

1. 城乡差异:

这是咱们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33元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的收入高出一倍还多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工资水平也更高而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教育、等条件也比农村好得多同样的收入,在城市能过得更滋润一些

2. 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也很大比如,2022年,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77826元,而甘肃只有18698元,相差将近4倍

这主要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也更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也低

3. 家庭结构差异:

不同家庭结构,对收入的需求也不一样比如,一个单身人士,可能只需要很少的收入就能过得不错而一个有老人需要赡养、有孩子需要抚养的家庭,则需要更高的收入

4. 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收入的需求也不一样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收入可能不高,但消费欲望强,可能需要借债消费而到了中年,孩子要教育,老人要赡养,收入需求就更高了到了老年,退休了,收入来源就少了,可能需要靠储蓄过活

所以啊,咱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界定“小康生活”的最低年收入标准,得根据具体情况来看

四、近年来“小康生活”收入标准的变化趋势

这些年,咱们经济发展很快,物价也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