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童那必须得满足主人的要求啊,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是“古代书童的生存之道:必须得满足主人的要求啊,不然还能怎么办呢”。这个题目听起来有点沉重,但其实是古代社会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咱们得知道,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书香门第或者官宦之家,家里都少不了几个书童。这些书童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年纪轻轻就被卖到富贵人家做仆人,其中一部分还得负责给主人读书、写字,甚至陪读。他们地位低下,人格不独立,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的安排。今天,我就以一个书童的视角,跟大家详细说说这其中的苦与乐,以及他们能怎么办。
一、书童的日常:服从是生存的底线
话说回来,当个古代书童,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我自打记事起就被卖到了一个姓李的员外家,成了他最小的公子李公子身边的书童。每天天不亮,我就得起床,先给老爷、太太和公子们请安,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李公子才五岁,但我得像对待大学者一样对他,每天教他认字、背书。要是他学得慢,或者不听话,老爷太太随时会瞪眼睛,我可不敢怠慢。
记得有一次,李公子不肯背《三字经》,哭得梨花带雨,老爷气得胡子都翘起来。我吓得,赶紧跪下求情,最后还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三字经》里的重点部分编成顺口溜,才把小公子哄得背了下来。那天的饭,我是一口都没吃,心里直打鼓,生怕被责罚。
这就是书童的日常,服从是唯一的生存法则。主人高兴,你就万事大吉;主人不高兴,就算你犯了错,也得自己找补。我曾经问过另一个书童小张,为什么他们从不反抗,他说:“反抗我们反抗得了吗?家里管事的大管家手里有我们家人的命,主人一句话,大管家就能把我们卖到更苦的地方去。”这话听得我脊背发凉。
据我观察,古代书童的处境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像李公子这样的公子哥儿身边的陪读书童,他们地位稍好,能接触到一些文化知识,但依然要无条件服从;二是负责跑腿、打扫的书童,他们几乎没有学习的机会,干粗活累活是家常便饭;三是年纪特别小的书童,主人觉得他们还不太懂事,有时会打骂,但也不指望他们做什么;四是特别聪明的书童,可能会得到主人的赏识,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甚至被收为义子,但这条路走的人少之又少。
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但在书童这里,主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他们的命运。有些主人仁慈,会教他们读书写字,甚至关心他们的生活;但更多的主人,只把他们当工具使,用完了就扔。书童能怎么办?除了服从,还能怎么办呢?
二、书童的智慧:如何在服从中生存
话说回来,虽然书童的地位低下,但也不是完全无助。那些活下来的、比较聪明的书童,都会想方设法在服从中生存下去。我自认还算机灵,在李府待了这么些年,也摸索出一些门道。
你得让主人觉得你是个有用的人。我每天除了陪李公子读书,还会帮管家跑腿、打理府里的花草,甚至学会了做几样简单的菜。有一次,李公子生病了,李夫人急得团团转,我主动提出去请郎中,还帮忙照顾公子,结果李夫人特别高兴,赏了我两个铜板。这两个铜板,我宝贝得不得了,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没白干。
你得会说话,会察言观色。主人高兴的时候,你得跟着高兴;主人不高兴的时候,你得懂得转移话题,或者装作不懂。记得有一次,李公子因为考试没考好被老爷训斥,他哭得伤心,我赶紧递上纸巾,说:“公子别哭,下次努力就行了。”李公子破涕为笑,觉得我挺懂事。其实我心里想的是,公子才五岁,考试能考好就不错了,老爷训斥也是为他好。
第三,你得有眼力见,关键时刻帮主人一把。有一次,李公子在花园里玩,不小心把老爷的玉佩弄丢了。老爷气得要命,要打公子。我急中生智,想起前两天在书房看到老爷把玉佩放在了书桌上,赶紧跑过去说找到了。老爷虽然怀疑,但公子已经哭得够惨了,老爷也就没再追究。事后,老爷特别高兴,对我说了声“谢谢”,还给了我一块糖。那块糖,我含在嘴里,甜了好几天。
这些小聪明,虽然不能改变书童的命运,但至少能让他们活得更久一点。我听说,我们府里有个叫小张的书童,就是因为太老实,不会说话,有一次被李公子推了,李公子没受伤,小张却摔破了头,结果被卖到了一个更苦的地方。书童要想生存,除了要勤劳,还要学会一些生存的智慧。
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童的生存,也是如此,一点点的小聪明,一点点的小努力,才能让他们活得更久一点。这些方法并不是每个书童都能学会,也不是每个书童都愿意学。有些书童,天生就是老实人,他们宁愿受苦,也不愿变得“油滑”。这样的人,往往活得更久,但命运也往往更悲惨。
三、书童的反抗:那是一条不归路
话说回来,虽然大部分书童都选择了服从,但也有一些书童,不甘心就这样被命运摆布,他们会选择反抗。反抗这条路,走的人少,死的人多。
我身边有个书童叫小王,他比我还小一岁,但特别有主见。他经常跟我说,他不想一辈子当书童,他想读书,想考功名,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劝他,书童的生活虽然苦,但至少能学到一些文化知识,而且比较安全。但小王不听,他偷偷跑到书房,翻看了主人的书,还给我看了一本他抄的《论语》。
有一天,小王因为看主人的书被李公子发现了,李公子气得要打他。小王不躲,也不哭,反而说:“公子,你为什么要打我?我只是在看你的书,我想学习。”李公子愣住了,他没想到书童敢跟他顶嘴。还是李夫人拦住了李公子,说:“书童也是人,也是想学习的,你不能打他。”
虽然小王没被打,但他还是被李公子骂了一顿,还被罚了几天不准吃饭。这件事之后,小王更加沉默了,但他反抗的决心却更大了。他经常在夜里偷书,还偷偷练习写字。有一次,他竟然偷偷写了一首诗,送给了一个过路的秀才。没想到,那个秀才看了他的诗,竟然夸他很有才华。
这件事让小王更加自信了,他决定要逃跑,去考功名。有一天晚上,他趁府里的人都睡了,偷偷收拾了几件衣服,准备逃跑。结果,他刚跑到门口,就被值夜的仆人发现了。仆人把他抓回来,报了管事。管事把小王关了起来,然后去找他的家人,准备把他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我听说,小王后来被卖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听说他后来真的考中了举人,成了当地有名的文人。但也有人说他死在了路上,或者被主人害死了。这些故事,都是听老人们说的,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至少说明,反抗是可能的,但这条路,充满了危险。
古代思想家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书童想成为“千里马”,但往往没有“伯乐”发现他们。就算有机会反抗,他们又能反抗得了吗?管事、仆人、甚至主人的,都会成为他们的阻力。大多数书童,只能选择服从,在服从中寻找一线生机。
四、书童的出路:侥幸与命运的博弈
话说回来,虽然书童的命运大多悲惨,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出路。那些比较聪明、比较机灵的书童,如果运气好,可能会找到一条出路。我自认还算机灵,加上李公子比较喜欢我,李夫人也比较同情我,所以我在李府待了这么些年,虽然受了不少苦,但总算没被卖到更苦的地方去。
我听说,我们府里有个书童叫小赵,他比我还机灵,还会弹琴,会画画。有一次,李公子过生日,李夫人让小赵给公子表演才艺。小赵弹了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陶醉了。李夫人特别高兴,当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