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诗句中神秘入声字,立根原在破岩中里的秘密等你发现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总喜欢在文字里寻觅古人智慧的探险家。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一个特别神秘的世界——古诗句中的入声字探秘。特别是那句"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里面藏着好多秘密,就像一块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玉,等着咱们去细细打磨、慢慢发现。
咱们今天要聊的"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这句诗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字,但每一字都暗藏玄机,尤其是那个"破"字,简直就是个密码,知道吗?在古汉语里,"破"字是个入声字,入声字啊,那可是汉语音韵学里的一个"大宝贝",在普通话里已经基本消失了,但在古诗里可常见得很。咱们今天就要解开这个"破"字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在古诗句里到底有多神奇。
第一章:什么是入声字——揭开古汉语的神秘面纱
说到入声字,好多朋友可能就蒙了:"这入声字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别急,咱慢慢道来。入声字是中古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于"入声调",发音短促有力,像是要把气一下子吸进去再突然来,就像我们打哈欠时突然张嘴的那一下。在普通话里,入声字已经被分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里了,但古时候可不一样,入声字有自己的声调系统。
我之前就拜读过王力先生《汉语史稿》里的相关论述,王力先生是现代语言学的泰斗级人物,他在书中提到:"入声字在古汉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四声演变的重要证据"。这话可不是瞎说的!你想啊,咱们现在说"竹",在古时候发音短促有力,跟"石"的发音很像,都属于入声。但到了现代,"竹"就变成了阳平声,"石"变成了去声,这就是声调演变的结果。
咱们再来看看《竹石》这首诗,"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里的"破"字,在古音里就是入声字,读起来像"泊",但更短促。诗人用这个字,绝不是为了凑韵脚,而是用它的音韵特点来表现竹子扎根破岩时的那种力度和力量。这就是入声字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个字,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意境的营造者。
第二章: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破"字之谜
现在咱们来重点解密《竹石》里的那个"破"字。大家注意看,郑燮写这句诗的时候,用的是"破岩",不是"石岩",也不是"山岩",偏偏是"破岩"。这其中的玄机,我琢磨了很久。记得当年我在北大图书馆查资料时,看到一条注释说:"破岩,指被风化破碎的岩石"。这个解释让我眼前一亮!但后来我又发现,清代有个叫沈德潜的评论家在《说诗晬语》里说:"破字用得极妙,如见其根穿石之状"。这个说法更让我觉得有意思。
咱们知道,竹子的根啊,那可是非常坚韧的!它们能穿透坚硬的岩石,在石缝中生长。郑燮用个"破"字,就把这种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字不仅写出了竹子扎根的艰难,更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咱们现在说的"破釜沉舟",那个"破"字也是用得极妙,表现了一种决绝的态度。
我后来又查了些资料,发现古代文人特别喜欢用入声字来表现力量和决心。比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里有句"铁马冰河入梦来",那个"入"字也是入声字,表现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再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那个"破"字更是用了好几次,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所以说,郑燮在《竹石》里用"破"字,可真是用得恰到好处!他不仅写出了竹子扎根的物理状态,更写出了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入声字的魅力所在——它能让诗歌的语言更有张力,更有表现力。
第三章:入声字的消失与古诗词的魅力
说到入声字,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消失。咱们现在说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了,入声字被分到了其他声调里。这导致好多朋友读古诗时,很难体会入声字的韵味。比如咱们刚才说的"竹"和"石",在古音里发音很接近,但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声调,读起来就感觉不像了。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读古诗,但他总说:"为什么我觉得古诗读起来不对劲呢"?我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古诗的韵律不对"?他点点头。后来我就给他讲了入声字的事情,他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觉得古诗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韵味,现在却体会不到了"。
入声字的消失,确实让咱们失去了体会古诗音韵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古汉语音韵学的重要意义所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诗的本来面貌,让现代人也能体会到古诗的音韵美。
我之前就拜读过杨耐思先生的《汉语音韵学》,他在书里提到:"入声字的消失,是汉语语音演变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改变了汉语的音韵结构,也影响了汉语的文学表达"。这话一点不假!咱们现在读古诗,如果完全不考虑古音,那就会错过很多古诗的精妙之处。
我觉得咱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入声字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古诗。就像咱们今天说的"立根原在破岩中",如果不知道"破"字是入声字,就很难体会到诗人用字的精妙之处。
第四章:其他古诗中的入声字运用
除了《竹石》之外,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入声字的精彩运用。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咱们一起欣赏欣赏。
首先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的"啼"字,在古音里就是入声字,表现了猿猴的短促有力,非常传神。如果用普通话的声调去读,就感觉没那种急促感了。
再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哀"字、"回"字、"下"字、"来"字,在古音里都是入声字,表现了诗人那种悲凉的情感,非常有感染力。
还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里的"穿"字、"拍"字、"卷"字,在古音里都是入声字,表现了赤壁战场的雄伟景象,非常有气势。
这些例子都说明,入声字在古诗词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表现声音的特质,还能够表现情感的力量。咱们现在虽然听不到入声字的发音,但通过研究古音,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它们在古诗中的魅力。
第五章:如何感受入声字的魅力——古音还原与诗词欣赏
那么,咱们现在虽然听不到入声字的发音,但怎么才能感受它们的魅力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学习一些古音知识,尝试还原古诗的音韵。
我给大家推荐几个方法:可以读一些古音研究的著作,比如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杨耐思先生的《汉语音韵学》等。这些书虽然有点难懂,但只要认真看,就能学到不少东西。
可以听一些古琴曲或者古诗词的吟诵。古琴曲的发音很多保留了古音的特点,而吟诵则更能体现古诗的音韵美。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听《高山流水》,他说那曲子让他感觉就像回到了古代,能听到古人的声音。
再比如,可以尝试用古音去读古诗。虽然咱们现在读古诗,很多地方读起来不太对,但只要坚持尝试,就能逐渐体会到古音的魅力。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朋友,他开始读古诗时也觉得不对劲,但后来坚持用古音去读,就感觉越来越有味道了。
我之前就尝试用古音去读《竹石》,发现读起来确实跟用普通话读的感觉不一样。特别是那句"立根原在破岩中",用古音读的时候,那个"破"字就像是要把气一下子吸进去再突然来,表现出了竹子扎根的力量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