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成语,轻松涨知识,让你表达更出彩!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来聊一个超有意思的话题——成语说到成语啊,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它又枯燥又难懂,但其实啊,成语就像我们语言的宝藏,里面藏着历史、文化和智慧呢今天我要和大家深入探讨的就是一个特别经典的成语——"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出自宋朝大文豪苏轼的一篇散文《文与可画筌溪谷偃竹记》,讲的是画家文与可观察竹子非常仔细,画竹子之前已经在心里形成了完整的画面,所以画出来的竹子栩栩如生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考虑和成熟的计划咱们今天就要好好扒一扒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看看它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还能怎么用在我们日常表达中,让我们的语言更出彩
第一章 成语"胸有成竹"的起源与典故
说到"胸有成竹",这可不是凭空捏造的,它背后可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筌溪谷偃竹记》苏轼这个人啊,你们肯定不陌生,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个画家,对艺术很有研究这篇散文讲的是他和画家文与可的故事
文与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画竹子苏轼在文中这样描述他观察竹子的状态:"其身与竹不可分也,吹动叶如婴儿手指之轻撷"这意思是说,文与可画竹子时,整个人都沉浸在里面,连身体和竹子都融为一体了,风吹动竹叶的样子,就像婴儿轻轻摘取一样自然苏轼还特别强调,文与可画竹子有个特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也就是说,他在拿起笔之前,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竹子形象
苏轼为啥要写这篇文章呢这背后还有个小故事文与可去世后,他的竹子画被苏轼买下了苏轼特别欣赏文与可的画技,更佩服他"胸有成竹"的创作态度他写这篇散文,一方面是为了赞美文与可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是想表达自己对这种创作方法的认同和推崇
这个成语的典故就这么来了,但它的意义可不仅仅是"画画前想好画面"这么简单苏轼在文中还提到了一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故其神与诗不相远也"意思是说,文与可画竹子的神韵,和他写诗的意境是相通的这说明啊,"胸有成竹"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准备,更是精神层面的酝酿和积累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准备充分",但又不完全一样,它更强调那种发自内心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把握
从历史角度看,这个成语的出现其实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艺术创作的新认识以前啊,可能更注重技巧,但宋代文人对"意境""神韵"的重视,让艺术创作有了更高的追求"胸有成竹"就是这种追求的体现——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第二章 "胸有成竹"的文化内涵与
咱们聊完了"胸有成竹"的起源,接下来得深入挖掘一下它到底藏着什么文化内涵和这个成语看似简单,其实蕴丰富的东方智慧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意念先行"的创作理念想想看,文与可画竹子前"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和咱们现在说的"谋定而后动"是不是异曲同工
这种创作理念其实和道家思想很有关系道家讲究"道法自然",但不是盲目跟从自然,而是要理解自然的本质,然后顺应它文与可观察竹子那么仔细,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要抓住竹子的精神,这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苏轼在文中说文与可"其身与竹不可分也",这不就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吗画家和竹子融为一体,说明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观察者,达到了与自然对话的境界
从儒家角度看,"胸有成竹"也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儒家讲究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提升修养文与可观察竹子,不仅是为画画做准备,更是在这个过程中修身养性苏轼说文与可"乐此不疲",说明这种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道德实践咱们现在说某人"有大局观",其实也和这种思想有关——不是只看眼前,而是能看到事物发展的整体趋势
现代心理学对这种创作状态也有研究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就是指那种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忘记时间和自我的状态文与可画竹子时"其身与竹不可分也",简直就是典型的"心流"状态他不是在机械地画画,而是在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状态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准备,所以才有"成竹在胸"的基础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创作理念其实和现代项目管理有相通之处项目管理中强调"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这不就是"胸有成竹"的另一种表达吗只不过咱们现在说的"准备充分",可能更注重逻辑和步骤,而古代文人说的"成竹在胸",更强调直觉和灵性这两种方式其实可以互补,现代项目管理需要理性规划,但艺术创作需要感性积累,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真正优秀的工作
第三章 "胸有成竹"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
聊完了"胸有成竹"的文化内涵,咱们再来看看它在文学艺术中具体是怎么体现的这个成语的影响可大了,不仅限于绘画,还渗透到诗歌、书法、音乐等各个领域咱们先从文学作品中找找例子
最典型的当然是苏轼自己的作品啦虽然他不是主攻竹子,但在他的诗词中,经常能看到类似"胸有成竹"的创作态度比如他写月亮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不就是观察事物时从不同角度思考,最终形成完整认识的过程吗他写庐山的这首诗,其实就体现了"成竹在胸"的创作理念——不是简单地描述眼前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提炼出山的本质特征
再比如南宋诗人文天祥,他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照汗青"这种气壮山河的豪情,难道不是在"成竹在胸"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吗诗人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长期的思想和情感积累,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诗句咱们现在说某人"言之有物",其实就包含了这种深度思考的成分
在绘画领域,"胸有成竹"的影响更加明显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就特别强调意境和神韵,这与"成竹在胸"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比如八大山人的画,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心构思他画的花鸟鱼虫,常常带着一种孤傲的气质,这不就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吗八大山人的这种风格,其实和文与可的竹子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成竹在胸"的体现
书法领域也有类似例子咱们知道,王羲之写《兰亭序》,据说是在一次聚会上即兴创作的但据考证,他其实已经酝酿了很久,对兰亭的环境、人物、情感都有深入思考所以他的书法才能达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境界这种即兴创作,表面上看是"胸无成竹",实际上却是"成竹在胸"的最高境界——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看起来像是随意挥洒,实则经过深思熟虑
音乐领域也有体现比如古琴曲《流水》,传说这是诸葛亮根据《庄子》中"乘天地之正道,御六气之辩转"的意境创作的演奏这首曲子,需要演奏者完全沉浸在音乐中,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这不就是"成竹在胸"在音乐上的表现吗现代音乐创作中,很多作曲家在创作前会冥想很久,寻找灵感,这也和"成竹在胸"的原理相通
第四章 "胸有成竹"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好了,聊了这么多历史文化,咱们得看看"胸有成竹"在现代社会怎么应用这个成语可不只是古代文人说的,咱们现代人照样可以用它来提升自己首先啊,在职业发展方面,"胸有成竹"特别重要
想想看,现在找工作竞争这么激烈,面试时如果事先"成竹在胸",那肯定比临时抱佛脚强多了我有个朋友去年跳槽,他准备得特别充分——不仅研究了公司的业务,还准备了各种可能被问到的问题,甚至对公司老板的背景也做了调查结果面试时他表现特别自信,最后成功拿到了心仪的职位这就是典型的"胸有成竹"的应用——不是临场发挥,而是有备而来
职场中"胸有成竹"也很重要比如你要做一个项目提案,如果事先没有想好关键点,临到头乱七八糟地拼凑,肯定不如提前"成竹在胸"效果好我之前在一家公司做市场策划,每次做方案前都会先做大量调研,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应对策略结果每次提案都能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