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天天向上那期太逗了必须看看
大家好啊各位喜欢相声、喜欢郭德纲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天天向上》那期郭德纲参与的节目,为啥那么逗,那么让人印象深刻。这可不是啥普通的综艺节目,那期节目里,郭德纲老师把他的相声艺术、他的幽默风格,还有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玩儿得那叫一个溜。背景是啥呢?那期节目是2012年左右播出的,当时郭德纲和于谦老师刚在《快乐大本营》火了没多久,又去了《天天向上》,结果就是一炮而红,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了德云社,知道了相声的魅力。节目里,郭德纲那股子不拘小节、直来直去的劲儿,跟《天天向上》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一碰撞,效果简直绝了。他讲相声段子,说京剧典故,甚至吐槽节目组,每一个点都戳中大家的笑点。所以啊,今天我就以《郭德纲天天向上那期太逗了必须看看》为中心,跟大家好好扒一扒,这期节目到底为啥这么好玩,它又反映了啥。
---
一、郭德纲的幽默风格在节目中的展现
要说这期节目为啥逗,首先得说说郭德纲的幽默风格。他跟一般相声演员不一样,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就特实在,特接地气。你看他说话,要么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说明白最复杂的事,要么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两种风格切换起来那叫一个快,让人根本跟不上。
比如,节目里有个环节是让郭德纲介绍京剧脸谱。一般人介绍京剧,可能就照本宣科说红脸忠勇、黑脸刚直啥的。但郭德纲不,他一上来就说:“你们看,这红脸,啊,这是关羽,对吧?但你们知道吗这红脸其实也有贬义的,比如有些人脸红,那是害羞,那叫‘红着脸’,跟关羽的‘红脸’可不是一个意思”。说完还愣了一下,然后自己先笑起来。你看,他这就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红着脸”来对比京剧里的“红脸”,一下子就把京剧脸谱的“红”字解释得活灵活现,还带着点自嘲的幽默。
这种幽默不是瞎逗,它背后有郭德纲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化的把握。他不是简单地复述知识,而是把相声的“说学逗唱”里边的“逗”字玩儿到了极致。记得节目里有个游戏环节,女孩子们问郭德纲各种奇怪的问题,比如“您怎么看待粉色袜子”。郭德纲一听,眼睛一亮,来了精神,说:“粉色袜子啊,那可是时尚的象征!像我,我就特别欣赏粉色袜子,因为它低调,不张扬,但又特别有内涵。你看,我有时候穿黑色袜子,显得深沉;有时候穿白色袜子,显得纯洁;但偶尔穿一双粉色的,哎呀,那叫一个儒雅”。说着还比划了一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哪是回答问题啊,这分明是郭德纲在即兴创作段子呢!他抓住“粉色袜子”这个点,把各种颜色袜子都扯进来,最后落脚到“儒雅”上,这逻辑,这幽默,简直绝了。
再比如,郭德纲跟女孩子们的互动,也充满了火花。他经常用一种“嫌弃”的语气说她们:“哎呦,你们这些小姑娘,就是爱美,爱打扮。你看你,这头发,颜色都选那么鲜艳的,像不像……像不像刚从染发店跑出来的”。说完还斜眼看一眼,那表情,那语气,简直了!但你要是认真,他立马又补充一句:“开玩笑开玩笑,你们这样才好看嘛”。你看,这就是郭德纲的幽默,他不是真的嫌弃,而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亲近,用玩笑的方式拉近距离。这种幽默,特别适合综艺节目,因为它既有相声的内核,又有适合大众的笑点。
其实啊,郭德纲的这种幽默风格,跟他从小跟父亲郭启儒学相声有关。郭启儒先生是相声泰斗,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尤其是“逗”,那可是一门艺术。郭德纲继承了这个传统,再加上他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语言的敏感,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幽默风格。你看他后来写的书《郭论》,里面就充满了这种幽默,比如他写自己学艺的经历,把那些苦事儿都写得活灵活现,让人笑中带泪。说回《天天向上》那期节目,郭德纲的幽默风格,就是他多年相声生涯的积累,在节目这个大舞台上的一次精彩展现。
---
二、郭德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除了幽默,郭德纲在《天天向上》那期节目里,还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其实也是德云社能够火起来的一大原因——他们不是光会逗乐,而是把相声跟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这个古老的曲艺形式焕发了新的生机。
节目里有个环节,是教大家学唱京剧。郭德纲可能看出女孩子们对京剧有点好奇,就主动提出来:“来来来,咱们学个京剧唱段,保证你们一学就会”。然后他教大家唱《铡美案》里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他不是照本宣科地教唱词,而是先给大家讲背景:“这出戏啊,讲的是包拯包大人,铁面无私,包青天嘛。这唱段里,他是在审案,那气场,那威严,得学出来”。说完还模仿了一下包拯审案的样子,挺胸抬头,一脸严肃。然后他又教大家唱腔,说:“这个‘包龙图’,唱的时候要挺住腰板,声音要洪亮,但也不能太粗,得有分寸,要体现出官威,但又不能让人觉得太凶……”。你看,他这就是把京剧的表演程式、文化内涵都讲进去了。
而且啊,郭德纲教京剧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他不是让女孩子们死记硬背,而是用一些比喻和故事来帮助她们理解。比如,他教唱腔时说:“这个音,要像打铜锣一样,‘铛’——清脆响亮。但这个‘铛’,不是瞎响,得有地方,有节奏,就像打锣一样,有起有落,有快有慢”。说完还真的拿起手比划了一下打锣的动作。你看,他这就是用最直观的方式,把抽象的唱腔讲明白了。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普通人理解京剧,也特别符合综艺节目的节奏。
其实啊,郭德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光是在节目里,在他整个艺术生涯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恢复了很多失传的相声传统节目,比如《报菜名》《地理图》《批三国》等等。这些节目,都是老一辈相声演员的代表作,但因为各种原因,后来就没人演了。郭德纲重新拾起这些节目,不仅让老观众眼前一亮,也让年轻观众第一次接触到这么有味道的相声。他还创办了德云社,把相声的传承做成了一个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相声演员。这些演员,有的继承了他的风格,有的则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继承了相声这门艺术的魂。
而且啊,郭德纲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也体现在他的一些新段子里。比如他经常把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网络流行语都用到相声里,让传统相声跟现活接轨。他在《郭论》里就说过,相声要与时俱进,不能光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创新。你看他的一些段子,比如《论捧逗》《学哑巴》《大》等等,里面就充满了对现活的调侃和反思。这些段子,既保留了相声的传统,又有了新的时代特色,所以才能吸引那么多的观众。
再比如,郭德纲还把相声跟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比如跟京剧、评书、快板等等。他在一些演出里,会跟京剧演员一起演出,或者把评书的内容编成相声段子。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相声的表现形式,也让其他艺术形式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郭德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艺术实践中,也体现在他对整个相声行业的推动上。
说回《天天向上》那期节目,郭德纲教大家学唱京剧,不仅仅是个搞笑的环节,更是他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他用自己的方式,把京剧的魅力展现给大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京剧,喜欢上了京剧。这种做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
三、郭德纲与《天天向上》女孩子们的互动与碰撞
《天天向上》那期节目,除了郭德纲一个人的精彩表现,还有他与节目组女孩子们的互动,这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郭德纲这种直来直去的风格,跟《天天向上》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一碰撞,效果简直绝了,充满了火花。
节目里,郭德纲跟女孩子们的互动方式,特别有意思。他经常用一种“欺负”的语气跟她们说话,但你要是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