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自尊


恰如其分的自尊

人们常说“不作不死”,这看似残酷,却有一定道理。比如,一些脾气暴躁的人,听不得别人批评,一听就翻脸。这些人未必是心理阴暗,而是自尊心过强。自尊心过强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容易吃亏,因为别人会觉得他们不够随和、不好相处,从而错过很多机会。

《恰如其分的自尊》这本书正是探索自尊的真谛。作者认为,自尊应该兼顾两个方面:既要保护自我价值,又要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受挫。

自尊的不当常常会带来消极的后果,甚至会带来灾难。统计显示,每年法国有千余名青少年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自杀。而过度的自尊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杀倾向与“低自尊”有关,即对影响个人自尊的外界行为过于敏感。

自尊是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与生俱来,很难把握,有时甚至会让人难以捉摸。

从理论上说,自尊由自信、自我观和自爱三部分构成,其中自爱最为关键。心理学家认为,自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从家人、亲人那里获得的爱和情感滋养。

作者指出,培养自信需要言传身教,三要素相互依存。如果一个人总是自我怀疑,无法满足外界的期望,即使取得世人眼中的成功,他仍然缺少自爱;同样,凡事依赖别人的人通常缺乏独立意识,也很难擁有健全的自信。

如今人们常说的“开发个人能力”,不仅需要树立自我意识,更需要成为一个有决断力和行动力的人。自尊较弱的人往往在面临选择时犹豫不决,容易受周围人影響;而自尊较高的人通常会坚持自己的选择,但这並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他們也可能因忽视别人的建议而失敗。

由于每个人对自尊的敏感度不同,作者特别强调,父母在对待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對自尊较高的孩子,要鼓励他們与他人沟通、分享经验;对依赖性强的孩子,要让他们學會独立。在与孩子相处时,不要混肴情感和教育;伴侣关系中,要学会奉獻、妥协和相信自己;对自我,要認識、接受自身的缺陷和不完美。

理解了这一点,许多问题根源就有了解释。這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比如夫妻关系中的爭执,我们习惯用忍讓、包容等方式化解,却很少从自尊的角度看待问题。作者认为,争执的双方可以通过争执帮助对方調整自尊水平。

《恰如其分的自尊》教人调节心理,追求幸福。自尊並不能解释所有现象,但可以讓人了解自身行为的动机,分辨哪些行为会带来偏颇。自尊有时需要保护,有时却需要适当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