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情
“暮投石径绝,阻断飞舟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初衣解诗:桃花潭位于安徽,青弋江上游。此地山清水秀,潭水深碧,周围山峦叠嶂。
汪伦何许人也?在众多儿童读物中,他被描绘成安徽的一名村民。据说李白游览安徽时,受到村民汪伦的热情款待。临别之时,汪伦沿着河岸带领村民载歌载舞为他送行。于是李白创作了这首著名的感怀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实际上将李白和汪伦的情谊神化了,因为如果汪伦只是一位普通农民,那么李白为何能在其面前如此坦然自若?
虽然李白诗仙之名享誉海内,但实际上也仅限于成名之后的文人阶层和官僚。除非李白,成了普通百姓心中的神仙。而李白的这首诗明显体现了彼此情感的对等。所以汪伦不可能是农民,他应当是李白可以谈心谈话甚至在生活上有帮助的朋友。
实际上李白的成名之路十分坎坷。他在42岁才通过贺知章的推荐,进入唐玄宗的宫廷,仅一年后,由于李白的狂放不羁,唐玄宗并不能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便想办法将他送出宫去。而正是这一两年,李白有了宫廷的阅历,才学得以施展,闻名天下。当然这个闻名,暂时不包括下层人民。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民而言,李白只是一段遥远而淡漠的传说。
但是在同圈当中,有一个人特别留心李白。那就是来自安徽黄山的进士汪伦。这位生长在山水间的读书人,山水是他的故乡。他在京城,通过王维等人见识过李白的诗作,听说过他的行踪。李白诗中的豪放旷达,让这位始终仰慕陶渊明的读书人十分钦佩。因为他本身也出生在桃花源般的地方。
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实际交集。
李白的辉煌仅仅只持续了一年,虽然得到了唐玄宗的大力赏识,但实际上他和仕途无缘。而后人生的中年便急转直下。虽然他访仙求道,但是诗词与豪气之外,其实是难以言喻的颠沛流离。
此时的汪伦,已到中年。作为一名进士,他最高的官职也不过是一个县令。同样仕途无望,但汪伦有地可退,因为他的祖籍在安徽,于是他将家移居在桃花潭边。比起李白,汪伦显得更加从容,因为他有良田,他是当地的土地主。
李白一生五次前往安徽,都是在中年之后。李白的叔父李冰阳,在安徽南陵。无论是失意于人生,还是被生活和现实所羁绊,安徽对于李白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去处,无论是中转站还是休息地。
李白的坎坷远胜于汪伦。在他56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他眼见生灵涂炭,觉得自己必须有所作为,结果站错了队。因为为永王作诗,结果身陷牢狱。等此事尘埃落定,他已经60多岁了。不得已,他投靠了自己的叔叔李阳冰。生活更加窘迫。
而退居桃花潭的汪伦,辗转听闻了这个消息,于是写信给李白:这里桃花十里,李先生可否愿意来此饮酒?
当然两个人一见如故。他们都是仕途浮沉的失意者,又都有一双冷眼。李白气息慷慨,汪伦就更有陶渊明的遗风。因为成为当地主是要有资本的,这是李白不具备的。当然李白受到了汪伦很好的款待。
但是和汪伦不同的是,李白是客人,桃花源虽好,不是他的故乡。所以李白适时地要归家。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上船的时候是仓促的,因为他不想再打扰汪伦。正准备扬帆起航的时候。
李白听到了岸边的喧嚣,那是汪伦急匆匆地赶来,“忽闻岸上踏歌声”,那是唐朝民间的歌舞,那是对亲人的欢迎和送别。
汪伦是尽自己的所有,往李白的船上堆砌了他的心意。这其中不用说也知道,有钱有土特产。因为两个老人,最大的浪漫是请你活得好。
李白是老泪纵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的低谷才能见证友谊的深度。
一向惜墨如金的李白,在这样的一首诗里,字字是金。
两年后李白去世,去世在他的叔叔李阳冰的家里。我们总认为李白是仙人的一生。但是他的生活何其的平凡坎坷,和我们普通人的并无两样。
在那些瑰丽的诗章之外,最打动人心的,是这种平凡深邃的感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