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独行茕茕孑立出处_茕茕孑立,沆瀣一气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索这些难读的字词,揭示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lì)
:词中的“茕”意指孤单,“孑”也有孤独的意思。整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孤独,没有依靠。与之相似的表达还有“形单影只”和“孑然一身”。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
:这个成语中的“沆瀣”最初指的是夜间的水气或露水,本意是形容亲密的关系。它后来转变为一种讽刺的用法,形容那些臭味相投、互相勾结的人。类似的成语还包括“狼狈为奸”和“一丘之貉”。
其出处可追溯到北宋钱易所著的《南部新书·戊集》,其中记载了崔沆和崔瀣的故事,原文中提到:“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一成语最初并无贬义,而是形容师生关系亲密的玩笑话,后来因其用法改变而逐渐带有了贬义。
踽踽独行(jǔ jǔ dú xíng)
:其中“踽踽”形容孤零零的样子,这个成语用来描述一个人孤独地独自前行。它与“茕茕孑立”有些相似,但前者更多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孤独,而非仅仅是生活上的孤立。
这个成语源于宋代张柞的《祭程伊川文》,其中有云:“伊此心丧於利害,而礼义以为虚也,故先生踽踽独行於世,而众乃以为迂也。”这里意指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非常特立独行。
醍醐灌顶(tí hú guàn dǐng)
:在古代,“醍醐”指的是酥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头顶上灌注醍醐,使人感到清凉舒适。比喻听到高明的点拨,受到很大启发,突然明白了某些道理。类似的表达还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等。
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顾况的《行路难》一诗中,诗中提到:“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经文《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中也提到:“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前者指的是身体上的舒爽感,而后者则引申为心灵上的大彻大悟。
绵绵瓜瓞(mián mián guā dié)
:也有“瓜瓞绵绵”之说。这个成语中的“绵绵”表示持续不断的样子,“瓞”则指瓜。用来形容像藤上不断结出的瓜一样,今多用来祝福子孙繁衍昌盛。类似的祝福语还有“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等。
其出处见于《诗经·大雅·绵》,原文中提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这里描述了周人繁衍不息的历史。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上常用此句祝愿新人子孙繁盛,家庭幸福。
奉为圭臬(fèng wéi guī niè)
:其中“圭”是古代测量影子的器具,“臬”是射箭的靶子。这个成语比喻将某些言论或事物视为准则。类似表达有“奉为圭臬”之意,用于形容对某些观点或言论的尊重和崇敬。
出处见于清代文学家钱泳的《履园丛话》:“近日所称海内书家者有三人焉……三公者;余俱尝亲炙;奉为圭臬;何敢妄生议论。”此处形容将他人的言论视为至理名言。
龙行龘龘(lóng xíng dá dá)
:这一成语用来形容龙腾飞的样子。由于其字形复杂且不常见,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类似的字还有犇(bēn)、骉(biāo)、鱻(xiān)等,这些字都属于生僻字。
其出处见于南朝史学家顾野王的《玉篇》,其中对“龘”字的解释为:“龘,音沓。龙行龘龘也。”这里“沓”表示连续不断的意思,用以形容龙的腾飞之状。
犄角旮旯(jī jiǎo gā lá)
:其中“犄角”指边角,“旮旯”泛指角落,这个词用来形容狭小的角落。这个词汇并非正式成语,而是北方方言,很多地方仍在使用。例如在打扫房间时可以说“犄角旮旯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娉婷袅娜(pīng tíng niǎo nuó)
:用来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也指美人。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中提到:“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类似的词语还有“婀娜多姿”和“娉娉袅袅”等。
出处为明代戏曲家徐复祚的《红梨记·豪宴》中有云:“我府中歌童舞女虽多,端没有这妮子娉婷袅娜。”清代戏曲家洪昇的《长生殿·冥追》中也有:“只这冷土荒堆树半棵,便是娉婷袅娜,落来的好巢窝。”
涕泗滂沱(tì sì pāng tuó)
:其中“涕”指鼻涕,“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多用来形容哭泣时泪水横流的样子。类似的表达还有“涕泗横流”等。
出处为《诗经·陈风·泽陂》,原文中提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用来形容因思念之情而泪水汪汪。另,《南史·梁本纪》中也有类似描述:“涕泗滂沱;哀动左右。”表示因悲伤而泪水满面。
呶呶不休(náo náo bù xiū)
:其中“呶呶”形容话多且唠叨,“
呶呶不休(náo náo bù xiū)
:此成语中的“呶呶”用来描述唠叨不停的样子,“不休”则表示不停。整个成语形容人说话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类似的表达还有“喋喋不休”和“滔滔不绝”等。
这一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其中写道:“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这句话表达了柳宗元对话多且扰人的厌烦,特别是自己希望宁静的心境被打扰的情感。
不稂不莠(bù láng bù yǒu)
:其中“稂”指狼尾草,“莠”是狗尾草。原意形容田地里没有杂草,耕作非常精细。后来引申为形容一个人既不像稂,也不像莠,即不成材或没有出息。类似表达还有“无所作为”等。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诗经·小雅·大田》,原文中提到:“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形容田里的禾苗生长良好,没有杂草,后来转为形容人无成就的状态。
咄嗟(duō jiē)
:这一词有三个主要意思:一是形容时间的短暂,例如晋代左思的《咏史》诗:“俛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二是表示叹息的声音,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勤求》中提到:“令人怛然心热,不觉咄嗟。”三是指呵斥或吆喝,如宋代苏辙在《三国论》中写道:“咄嗟叱咤,奋其暴怒。”
蹀躞(dié xiè)
:这个词有三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小步走路,比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长亭》中提到:“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间,意动神流。”二是形容徘徊,例如唐代张祜的《爱妾换马》中有:“婵娟躞蹀春风里。”三是指古代的一种腰带,称为蹀躞带。北宋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提到:“佩蹀躞,奉表纳旌节告敕。”
耄耋(mào dié)
:这个成语用于形容年纪很大的老人,通常指八九十岁的高龄者。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解释道:“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诗经·大雅·板》中也有:“匪我言耄,尔用忧谑。”耄和耋都用于描述高龄的老人。
曹操在《对酒歌》中写道:“人耄耋,皆得以寿终。”表达了对年长者能善终的美好祝愿,这首诗反映了他的远大理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饕餮(tāo tiè)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一种贪婪的怪物,常被用来比喻好吃之人。如今“饕餮盛宴”多指汇聚各种美食的宴会,也可以用来形容精彩纷呈的活动。
饕餮别名狍鸮,《山海经·山经·北次二经》中描述其形象:“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古代传说中饕餮的贪婪本性使其成为形容过度奢华和贪欲的象征。
这些生僻字和成语,尽管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却深刻地反映了汉字文化的丰富与独特。通过了解这些词汇,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领悟汉字的美妙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