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飘飘打一成语_大雪飘飘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呀


冬季的云彩,常常承载着人们对雪的期待与感慨。古诗中对冬云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联系,让我们领略到云彩的不同面貌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四季变换中,冬天的云显得格外特别,尤其是它们经常带来纷飞的雪花。古人对此有着细致的观察,若高空有散落的白云,通常预示着晴朗的天气。当北风开始吹动,卷积云随之形成并迅速移动时,往往意味着暴风雪即将降临。

这些含雪气和冰雹的云,移动缓慢,厚重低垂,给人一种压迫感。冬季气温骤降,云层逐渐密集并泛着灰色光泽,便是雨雪即将来临的信号。

大雪飘飘打一成语_大雪飘飘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呀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

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诗经《信南山》

这是周朝天子在冬至时节的祭祀文,表达对上苍恩泽的感激,感谢雨雪滋润土地,保障来年丰收。

同云的意义在于其无私覆盖,使得大地皆能共享雨雪的滋养,所谓的“雨露均沾”。这种同云的形象,成为了冬雪的经典意象。

冬天的云彩与其他季节相比,带有一种独特的昏沉感,尤其是降雪的云层,常常离地面很近,仿佛一层薄雾将人们的视线遮蔽,令人迷失在这一片单色的世界里。

“寒光晦八极,同云暗九天。

已飘黄竹路,共庆白渠田。”

南梁·庾肩吾《咏花雪诗》节录

这句诗描绘了雪花落下前的沉闷天空,四周被低沉的云彩笼罩。这种阴霾并未妨碍人们的庆祝,白雪覆盖了良田,象征着来年的丰收。

大雪飘飘打一成语_大雪飘飘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呀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唐朝李峤《雪》

李峤的这首诗描写了他与皇帝在骊山温泉遇雪的情景,云雪交织,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尽管未必真有千里之雪,却展现了眼前雪花飘舞的壮观。

“同云漠漠雪霏霏,安乐窝中卧看时。

初讶后园罗玉树,却惊平地璨瑶池。

未逢寒食梨花谢,不待春风柳絮飞。

酒放半醺帘半卷,此情无使外人知。”

北宋·邵雍《安乐窝中看雪其一》

在这个安乐窝中,雪花如霏霏飘落,令他惊叹后院的玉树和地面上厚厚的积雪。仿佛在这个静谧的空间中,他与雪融为一体,不愿外人打扰这一份安宁。

冬天的云彩不止同云这一种说法。

大雪飘飘打一成语_大雪飘飘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呀

还有一种被称为“黄云”的云彩,它通常是冬季下雪时所形成的,显得更加厚重,尤其是伴随着冰雹的云彩,常常反射出黄色或褐色的光芒。

这种黄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魏晋时代的诗作,早在汉朝便有记载。“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南北朝江淹《古别离》

这首诗描述了送别之际,黄云遮蔽天空,北方寒风刺骨,诗人无尽思念交织着对故人的担忧,体现出冬天的严酷。

大雪飘飘打一成语_大雪飘飘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盛唐·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严寒的冬日,黄云横空,遮蔽了阳光,北风卷起大雪,仿佛把雁子身上的羽毛也吹落,展现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象。

“严严层冰塞川泽,汹汹北风鸣木石。”

宋朝曾巩《雪》

进入宋代,“黄云”已经成为下雪的代名词,描绘了那一夜之间,黄色雪云蔽日,早晨则是大雪深厚,展现出冬季的无穷魅力。

大雪飘飘打一成语_大雪飘飘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呀

至于“彤云”,最初形容的是红色的云彩,代表着华丽的春天。

宋之问在陪武则天赏雪时,使用了这个词,“北阙彤云掩曙霞。”

唐朝宋之问《奉和春日玩雪应制_》

这不仅是对云彩的赞美,更是对盛世的赞颂,将春雪形容成瑞雪,赋予了同云以喜庆的光辉。

“彤云昨夜布长空,晓日遥岑白愈丰。”

元末明初·朱元璋《又赓周衡韵》

朱元璋以盛世之姿,描绘了覆盖大地的白雪,象征着丰收的美好愿景,彰显出帝王的气度与对民众的关爱。

因而,彤云、同云和黄云都是对冬天云彩的生动描绘,各有其独特的情感色彩与文化内涵。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