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何所似_带有雪字的飞花令


今冬的寒潮已悄然来袭!在我国南方多个城市迎来了降雪的惊喜,而在成都,2021年的首场雪也于1月7日纷纷扬扬地飘落,瞬间点亮了社交媒体的热度。微博和朋友圈里,大家纷纷晒出雪景图,表达对这场冬雪的兴奋与喜悦。

雪,总是让人心生一种浪漫的情愫。古代的诗人们常常以雪作题材,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寒冷的冬夜,朋友们围炉共话时,常常通过“飞花令”来增添几分酒兴。《飞花令诗词大全》一书中就收录了大量与“雪”相关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诗句的世界,感受诗人笔下那份纯净的雪景与情感。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是白居易在担任江州刺史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冬日画面。前两句中,诗人通过“绿蚁”与“红泥小火炉”巧妙地勾画出一个充满家庭温暖的场景。新酿的米酒表面上浮着绿泡沫,像极了新生命的气息,而这泡沫的色泽恰似“绿蚁”。而红泥炉子里散发出的温暖气息,则让人感受到一丝暖意和生机。这种温馨的氛围中,白居易自然地邀请好友一起围炉共饮,感受即将到来的雪景。

末尾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句,既点出了时光的背景——黄昏时分的寒冷,也带着一丝诗意的邀约。虽然雪还没有落下,诗人却已带着对雪的期待,发出了一个质朴又富有的邀请。这种简洁的语言中,既有对朋友的亲切,也有对雪景的遐想,令读者心生共鸣。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创作的名篇。诗人站在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雪景,笔下展现出一幅雪后山川的雄浑画面。首句“终南阴岭秀”,一语道破终南山之秀美,而“阴岭”则写出了山脉的寒气和雪景的苍冷。接着,诗人写道“积雪浮云端”,通过“积雪”和“云端”两者的结合,巧妙地呈现出雪在云层中飘荡的画面,山的高峻与雪的飘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诗句的推进,“林表明霁色”写出了雪后晴天的景象,虽无夕阳的映照,却通过“明”字表达出雪后天色清朗的美好。最终,诗人转笔从自然景观转到人文环境,写道“城中增暮寒”,雪的覆盖让长安城的气温更为寒冷,整个环境的冷峻气息被诗人深刻地传递了出来。

《对雪》

——唐·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的《对雪》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身处之中的长安,面对无尽的战火与,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与愁苦。开篇即写出“战哭多新鬼”,表现了战场上的悲惨景象,诗中的“新鬼”透露出许多士兵因战死而变成鬼魂的惨烈。而杜甫自己则以“愁吟独老翁”来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无助,内心的悲愁可见一斑。

诗中景象的描写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压抑与绝望。“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用昏暗的天空与狂风暴雪表现出了天灾的严酷。接下来,诗人通过“瓢弃尊无绿”和“炉存火似红”写出了自己孤寂的生活状态,樽中没有酒,炉火微弱,连最基本的温暖和慰藉都似乎无法得到满足。末尾一句“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诗人对于战乱的消息全无知晓,只能独自一人陷入深深的愁苦之中,心情沉重至极。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的《除夜雪》以其简洁而深邃的表达捕捉了除夕之夜的宁静与祥和。开头“北风吹雪四更初”写出了除夕夜的寒冷与雪的降临,而“嘉瑞天教及岁除”则通过“瑞雪”与“岁除”的巧妙结合,将这场雪的降临视作天赐的吉兆,给新的一年带来美好的预兆。

接下来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则转向了人们的年节习俗,尽管酒未饮,但年味浓厚。屠苏酒未举,象征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灯前写桃符则是迎新纳福的传统,整个场景充满了温馨的节日气氛。

《山中雪后》

——清·郑板桥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板桥的《山中雪后》描绘了雪后山中的寂静与清冷。首句“晨起开门雪满山”直接点出雪后的景象,接下来的“雪晴云淡日光寒”则将雪后的清晨呈现得淋漓尽致,虽然雪停了,但气温依然低沉,阳光显得格外冷冽。通过“檐流未滴梅花冻”,诗人写出了雪后依旧严寒的景象,梅花被冻住,未见生气,而屋檐下的水滴尚未开始融化,尽显寒冷。

结尾的“一种清孤不等闲”,则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境。雪景中的梅花、屋檐水滴,以及清晨的寒冷,都在某种程度上反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冷,这份“清孤”更是诗人生活境遇的写照,简洁却不失深意。

这些雪中的诗篇,展现了诗人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雪的感知与思考。每一首都蕴藏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冷冽的冬季,和他们一同在雪中品味生活的温暖与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