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什么时候热_2025年入伏时间和初伏时间


老话常说:“一岁难过关,唯有三伏天。”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便是三伏天,而这一时段的高温与湿气让许多人感到非常煎熬。三伏天通常是我国一年最为炎热的时期,各地气温普遍攀升,进入“桑拿模式”,人们往往会出现身体疲乏、食欲减退等现象,因此它也被称为“苦夏”。

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夏季节气。7月6日即将迎来小暑节气,“暑”字表明天气逐渐炎热。小暑过后,气温会明显上升,三伏天通常会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因此一到小暑,我们就能预感到三伏天的临近。今年的三伏天到底会从何时开始,又会持续到何时呢?今年的三伏天又会特别炎热吗?让我们提前来了解一下。

根据气象学的定义,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5°C以上时,就属于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多天的气温超过38°C,则会被称为“热灾”。在我国历史上,三伏天的酷热也有过极端记录。早在周朝时期,历法就规定了农历的月份,其中七月和九月是最热与最凉的月份。农谚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农历五月,天气变得炎热,七月则进入转凉的季节,届时我们就该准备冬衣了。

回望历史,三伏天的酷热在清朝时期尤为明显。据《浮山县志》记载,乾隆年间的夏季,京师气温异常高,甚至有人因中暑而丧命。根据气象局的研究,乾隆八年(1743年)7月20日至25日的气温都超过了40°C,尤其是在7月25日下午,气温竟突破44.4°C,至今仍保持着历史最高纪录。

三伏天由头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部分组成。头伏和末伏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天,而中伏的天数则因入伏的早晚而有所不同,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因此整个三伏天的持续时间通常为30天或40天。

三伏天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由节气和干支历的组合决定。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夏至三庚便入伏”,意思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便是入伏的时刻。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将每一天用天干地支来标记,一共有60个不同的组合,每十天为一个周期,而庚日就是含有天干“庚”的日子。天干每10天循环一次,共循环6次。

今年6月21日为夏至,当天是丙辰日,按照传统的干支顺序,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5日(庚申日)。由于庚日与庚日之间相隔10天,因此第三个庚日出现在7月15日(庚辰日),这也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正式开始。

民间谚语还提到“夏至四庚入中伏”。中伏的开始总是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挂钩。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庚寅日),也就是说,今年7月25日正是进入中伏的日子。

至于末伏的开始时间,则根据“秋后一庚入末伏”这一说法而定。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的起始。今年8月7日是立秋(癸卯日),紧接着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庚戌日),今年的末伏从8月14日开始,并持续到8月23日。

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日期为:

7月15日~7月24日:头伏,共10天;

7月25日~8月13日:中伏,共20天;

8月14日~8月23日:末伏,共10天。

由于中伏的天数为20天,今年的三伏天算是一个“加长版”。

那么,面对如此漫长的三伏天,大家不禁会问,今年的三伏天会有多热呢?根据一些传统的农谚,我们可以做一些预判。

第一条谚语说:“公伏,母伏凉飕飕。”根据我国古代的阴阳理论,公伏与母伏有所区分。若入伏当天是单数日期,则为“公伏”,预示着天气将异常炎热;若为双数日期,则为“母伏”,则天气可能较为凉爽。今年的7月15日是六月初十,恰好为双数,因此被视作“母伏”,这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会相对凉爽一些。

第二条谚语是“淋了伏王,三伏穿袄”。这里的“伏王”指的就是入伏的当天,若当天下雨,那么预示着整个三伏天的雨水会较多,从而使气温相对较低,可能会出现穿上棉衣的情况。今年7月15日,正逢入伏之际,我们将拭目以待天气的变化。

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属于“母伏”类型,预示着三伏天可能会相对凉爽一些。这些农谚的并非绝对,我们还需要观察天气的实际变化。无论如何,夏季的炎热与三伏天的到来,依然是我们每年必经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