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栽绒地毯_手工地毯制作过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手工地毯曾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家居装饰品,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块大或小的手工地毯。随着时光流转,这种曾经风靡一时的家居饰品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曾经辉煌的手工作坊如今也面临着无继承人的困境,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失落。
提到包头的手工地毯,不能不从内蒙古的地毯说起。
内蒙古地毯以其优质的当地绵羊毛为原料,采用化学染料和天然植物颜料进行染色,并经过手工编织和化学水洗等多重工艺精细加工而成。成品地毯不仅做工精湛,而且具有较强的弹性、柔软的手感、自然的光泽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案,耐用性也非常强。常见的地毯种类包括天然色地毯、仿古地毯、汉宫地毯、美术地毯以及艺术挂毯等。还有马褥子、汽车垫、坐垫、拜垫等各种功能性地毯产品。
手工地毯的编织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时,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就开始使用生羊毛或驼毛纺线,并运用古老的编织方法,制作出色彩鲜艳、图案美丽的地毯。这些地毯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承载着的文化与历史。
内蒙古地毯的设计风格丰富多样,尤其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宁夏地区的明清地毯中,常见的图案包括龙凤、八仙、文房四宝以及各种吉祥纹样、云纹和回纹等。教的地毯也有其特定的文化象征。例如,柱毯常见的图案是八吉祥,门帘毯则多采用椒图(龙的九子之一,寓意守护),而黄龙靠垫是专为所设计。地毯的底部往往绘有海浪、山峰等图案,象征着“寿山福海”。
在民间,长方形的地毯往往采用夔龙纹、团花和花边等图案。图案设计通常以的圆形团花为核心,四周环绕着二至三道花边,角落处则常用夔龙拐子装饰。整体构图简洁而富有层次感,体现了古老蒙古族装饰艺术的传统。色彩上,多以蓝色、和驼色为主,辅以紫红、白色、黑色等色调。蓝色和的搭配尤为常见,既具有强烈的对比,又和谐统一,因此被外国收藏家誉为“的黄蓝毯”。其中,"白三蓝"地毯更是再现了元明时期青花瓷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蒙古族对蓝色的深厚喜爱。
在内蒙古的召庙中,地毯常以为主,这与当地的密切相关。而民用地毯则多以蓝色为主,蓝色的使用与蒙古族的传统色彩偏好息息相关。例如,清末陕北地区的神木、府谷等地的地毯,深底色的“白三蓝”夔龙毯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毯之一,特别适合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文化。
包头,作为内蒙古最早开始用羊毛制作地毯的地区,在清代同治年间,由两位来自宁夏的手工艺大师邢氏与唐氏,传入了当地织毯的技术。此后,这项技艺逐渐扩展至归绥(今呼和浩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手工地毯逐渐被机器生产的地毯所取代,传统的手工地毯也逐步退出了市场的舞台。
在包头的九曲华街文化大世界里,依然有一家专门收藏老包头、榆林、阿拉善左旗地区的传统手工地毯的店铺。这些地毯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了手工地毯曾经的辉煌,也让人们重新感受到那份久违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