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落度180什么意思_c15坍落度180±20标准吗


混凝土的坍落度是衡量混凝土工作性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了混凝土的塑性、流动性及可泵性等特性。影响坍落度的因素众多,包括骨料级配、含水量、称量工具的准确度、外加剂的使用量等,而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如水泥的温度,也会对坍落度产生显著影响。简单来说,坍落度体现的是混凝土的和易性,具体而言就是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它涵盖了混凝土的保水性、流动性和粘聚性。

和易性与坍落度

和易性是指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是否易于操作和均匀密实,它是一项综合性能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影响和易性的因素很多,除了水泥和水的比例(即水灰比)、砂率之外,骨料的种类、环境温度、外加剂的选择等都会对和易性产生影响。简而言之,坍落度和和易性密切相关,控制坍落度能够确保施工中的操作顺利,避免因混凝土不易施工而导致的工程问题。

坍落度的作用与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中,控制坍落度至关重要。坍落度测试方法简单、方便,几乎不需要额外的仪器,因此广泛应用于施工现场。坍落度的控制实际上也是对混凝土质量的把控。每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都会有一个指定的坍落度值,施工时必须参考这一值,以确保混凝土符合设计要求,从而避免因坍落度不当引发的质量问题。

坍落度实验的工具与步骤

进行坍落度实验时,首先需要一些标准工具,包括金属制成的坍落度筒、弹头型捣棒、铁锹、直尺、镘刀、磅称等。实验步骤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工作:先用水坍落度筒及其他工具,确保工具不吸水。将筒放置在不吸水的刚性水平板上,用脚固定筒的位置。

装料与捣实:将混凝土样本分三层填入筒内,每层的高度为筒高的1/3。每一层用捣棒捣实25次,捣固时采用从外向内的螺旋形振捣,确保每一层均匀分布。每层捣实完毕后,要保证顶层混凝土高出筒口,若不够则需要添加混凝土。

去除多余混凝土:顶层捣实完成后,用镘刀刮去多余的混凝土,确保表面平整。

提起坍落度筒:小心将坍落度筒垂直提起,整个提起过程应在5至10秒内完成,且从装料到提筒的时间应不超过150秒。

测量坍落度:提起筒后,测量混凝土锥体坍落后最高点与筒口之间的高度差,这个高度差即为混凝土的坍落度。

如果在提起过程现混凝土崩坍或一侧出现严重的剪切现象,需重新取样并重新测试。如果第二次测试仍然出现问题,说明该批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需要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坍落度的评估指标

除了测量坍落度值外,还需要观察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粘聚性:用捣棒轻轻敲击已经坍落的混凝土锥体侧面。如果锥体逐渐下沉,表明混凝土粘聚性好;反之,若出现倒塌或崩裂,说明粘聚性差。

保水性:观察坍落度筒提起后是否有稀浆析出。若出现大量稀浆流出,或锥体部分骨料外露,表示保水性较差。若没有稀浆析出,则表明保水性良好。

坍落度的规范要求

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对坍落度有不同的要求。根据规范,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50时,坍落度应小于180毫米,而强度等级大于C50时,坍落度应大于180毫米。对于不同坍落度值,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范围。通常,坍落度小于40毫米时,允许偏差为±10毫米;坍落度在50-90毫米之间时,偏差为±20毫米;坍落度大于100毫米时,偏差为±30毫米。

坍落度的检验取样频率应与混凝土强度的检验频率一致,施工过程中也应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

影响坍落度的因素

多种因素会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主要包括:

骨料的种类与级配:细集料和粗集料在混凝土中的表现差异明显,细集料的混凝土坍落度较低。

含水量:砂石的含水量波动较大,如果不控制砂石的水分含量,会导致混凝土的坍落度变化。

水泥的温度:水泥温度过高时,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导致坍落度减小。

称量误差:称量工具的偏差,尤其是水泥和水的称量,会对混凝土的坍落度产生直接影响。

外加剂的使用:外加剂的量和类型对坍落度有重要作用,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坍落度不稳定。

控制坍落度的措施

为确保混凝土的坍落度符合要求,应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把控材料质量:对混凝土的各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查,剔除不合格的材料,确保骨料、水泥等原料符合规范要求。

防止自由水蒸发:在高温或大风天气下施工时,应采取降温保湿措施,避免混凝土内的水分过早蒸发,影响坍落度。

合理使用外加剂:合理选择和使用外加剂,确保其对坍落度的影响可控。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