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荔枝_苏轼写杨贵妃荔枝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里写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描写的正是盛唐时期,杨贵妃因喜爱荔枝而命令从遥远的南方将新鲜的荔枝运送到长安的故事。关于这些荔枝的来源,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很多人认为它们来自岭南地区,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如今,大部分人都认为,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应该来自岭南,因为岭南地处南部,气候温暖,适宜热带水果生长。再加上苏轼曾经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种观念似乎得到了佐证。岭南作为荔枝的主要产区,这一假设看似十分合理。经过一些考证,我们会发现,杨贵妃食用的荔枝,很可能并非来自岭南。
唐代的交通条件远不如现代,岭南与长安之间隔着千里之遥,且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马匹和船只,运输速度极为缓慢。即便如此,运送一批新鲜水果,至少也需要七八天的时间。而荔枝作为一种非常的水果,它的保鲜期极短,容易变质。白居易在他的诗中就提到过荔枝的易变性:“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从岭南到长安,长达七八天的运输时间,早已让这些荔枝失去了新鲜的色香味,杨贵妃吃的荔枝显然不是从岭南运来的。
除了岭南说外,还有一些人提出,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可能来自四川。今天,四川的某些地区仍然种植着荔枝,而在唐代,四川的气候也可能非常适宜荔枝的生长。事实上,地球的气候并非一成不变,经历过多个冰期和间冰期,在温暖期,气候相对较为温暖,适合多种植物生长。根据我国气候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唐代正处于一个温暖期。
唐代气候的温暖,并非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是由于自然因素的调节。气候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太阳的辐射强度、地球轨道的变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植被覆盖率以及海洋藻类的数量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地球的气温。在唐代,由于气温较高,四川地区成为了荔枝的理想生长地。白居易曾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提到:“荔枝生巴峡间”,证明四川有着良好的荔枝栽培环境。
虽然四川距长安较远,但当时的水路运输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运的效率远高于陆路运输。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足以说明,从四川运送荔枝到长安所需的时间,比从岭南来的时间要短得多。正因为如此,杨贵妃所吃的荔枝,更有可能来自四川,而非岭南。
关于植物的生长,气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温暖的天气有利于植物的快速生长,因为在适宜的温度下,植物体内的酶活性较高,代谢过程更为旺盛,从而加速了植物的生长。而当气温较低时,酶的活性降低,植物的生长速度也会减缓。在唐代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四川地区的植被生长速度较快,荔枝等热带水果得以快速繁茂生长。
事实上,历史上多次气候的变化,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例如,明末清初,地球正处于小冰期,这导致农业生产受限,粮食匮乏,民众生活困苦,最终引发了农民。而远在长城以北的,气候更为寒冷,生存压力大,迫使满族人南下,这一历史事件也为明朝的埋下了伏笔。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生长,而植被又是维系生态平衡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古代气温与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冰期的寒冷气候的确导致了农业产量下降,人口减少。气候与文明的关系,正如荔枝的来源一样,充满了复杂与微妙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