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理固宜然翻译_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翻译


“暴秦之欲无厌”,其中的“厌”意为满足。

“有尺寸之地”,意指土地面积虽小,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少。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里的“与”表示亲附、亲近。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其中的“数”和“理”分别指天数和命运。

“当与秦相较”,其中的“当”同“倘”,表示如果。

对于一些事情,“或未易量”,“易量”意为轻易估量。

要想保全自身,就不能独自完整,这是战国时期的策略。

当走向,从道理上说是必然的。

用土地侍奉秦国,这里的“事”是动词,表示服侍、侍奉。

坚持正义不向秦国妥协,这里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

用侍奉秦国的心意去对待天下有才之士,这里的“礼”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1.《六国论》中,为六国出谋划策,主张善待贤才的句子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苏洵认为六国的关键并不在于通常认为的什么,而在于弊在赂秦。

3.苏洵认为,那些没有赂秦的,虽然表面上看似没有直接参与赂秦,但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终也难逃的命运。

4.对于齐国没有秦国而最终结果,“终继五国迁灭”,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燕国虽小,但最后也了。这是由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若燕国能“至丹以荆卿为计”,或许能避免大祸。

6.苏洵对赵国的初战策略颇为赞赏,初时与秦五次交战二败而三胜。“其用武而不终也”,最终还是遗憾。

7.苏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暂时的安寝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9.虽然燕赵的让人同情,因为他们“至丹以荆卿为计”,但即使败局已定,也是“至丹以荆卿为计”,这亦是不得已之事。

10.如果六国能把赂秦的土地用来“封天下之谋臣”,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礼天下之奇才”,那么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11.在六国中,胜负已定、是必然的。秦国的攻取并非仅靠武力,“二败而三胜”,其用兵不一直坚持到底。

12.古代智者曾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这样或许可以避免许多灾难。

13.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对六国历史的深刻反思。

14.古人云:以史为鉴。苏洵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后告诫后人,“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15.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观点贯穿全文始终。

16.在苏洵的描述中,六国子孙轻率地割地给秦国,“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是导致他们最终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