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怎么造出来的_造纸的制作过程
齐鲁日报·齐鲁网讯 记者报道
"千年纸艺——桑皮纸的古韵与新生"
桑皮纸,又称“汉皮纸”,起源于汉代,其历史已经延续了近千年。这款纸质质地绵软而坚固,具有极高的耐用性,不生虫、不腐蚀,且环保无害。它承载着祖先的智慧与匠心,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
在曲阜市王庄镇的纸坊村,位于城北五公里处,流传着一段关于桑皮纸的独特故事。据传,明朝时期,乔、郑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同时也带来了这一独特的桑皮纸制作技艺。据《阙里志》记载:“纸坊位于城北十里处,村民以造纸为业。”
如今,村中专注于桑皮纸制作的作坊已经汇聚在刚改造完成的村南桑皮纸加工基地。步入基地,可以听到从各家传出的木槌锤击桑穰的“咚咚”声,这沉稳的声音让人感受到古老造纸技艺的生生不息。
桑皮纸以桑皮为原料,经过三十六道繁琐的工序,耗时两月有余。郑友明师傅正在“捞纸”,他向我们解释道:“经常需要在水中长时间浸泡,一天劳作十几个小时,也只能完成五、六刀纸。”
郑友明师傅,现年59岁,是桑皮纸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自他十六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技艺,至今已有四十三年的经验。他详细解释了桑皮纸的两面特性:贴着帘子的那一面为滑面,另一面为麻面,每张纸的滑面朝上与下一张的麻面接触,以利纸张分离。他强调,“捞纸”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经验的考验。
尽管当地流传着“有女不嫁纸坊村,桑皮捞纸累断筋”的民谣,展现了这一行业的艰辛,但桑皮纸的独特质地决定了其制作必须依赖手工。从泡桑皮到捞纸等主要步骤均需在水中完成,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时间长。夏日的闷热与冬日的寒冷都给艺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郑友明师傅分享道,桑皮纸最初主要用于木制品的。随着应用的拓展,它还被用于糊制条编器皿、加固农具等。现代技术改良后,优质的桑皮纸更是被书画家们所青睐,用于书画创作、拓裱及字画修复等领域。对于能够见证这一传统技艺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喜爱,郑师傅感到十分欣慰。
郑友明师傅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虽然这份工作辛苦,但我始终教育孩子要保留这份祖祖辈辈的技艺。”他坚信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