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的诗意_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注释


深入解析:韦应物,在盛唐与中唐交替的时期,以其卓越的才情成为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出身于关中地区的名门之后,年少得志,曾担任唐玄宗的近侍。安史之乱后,他多在地方任职,勤于政务,心系百姓,善于自省。即便在中遭遇黑暗,他也始终保持清廉自持,晚年因家境贫寒无法返乡,最终客逝于苏州。

韦应物对于的繁文缛节感到厌倦,因此选择辞官隐居。每当有机会,他仍会步入仕途,为百姓造福。他的生活因此经历了多次的出仕与归隐。在贞元元年春,他闲居于滁州城西郊野时,被西涧的幽静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滁州西涧》一诗。

(图片源自网络)

诗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流露出他对涧边野草的偏爱之情。“独怜”两字道出了他对这生机勃勃的野草的特殊情感。那翠绿的草儿在溪涧边自由生长,显得如此茂盛;而高大的树木中,黄鹂鸟在欢快地鸣叫。这青青草地、潺潺流水、悦耳鸟鸣共同构成了溪涧那幽静而美丽的景色。这景致让诗人的闲适之情自然流露。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傍晚时分,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春水上涨,溪涧水流显得更加湍急。夜色渐浓,这郊野的渡口已无人问津,只有小舟随波逐流。这荒凉的渡口本应让人感到孤独,但在诗人的笔下,那自由漂荡的小舟却显得如此悠然自得。一个“自”字,巧妙地化解了荒凉之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只要心中有爱,眼里就能发现美。美景在心中,诗意的生活态度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