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在人名中可以读jun吗_筠字一般人用不起
在昨夜的《》节目中,一次关于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追忆,使得观众再度领略了那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系列报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人物》里,提及了冼星海和江竹筠这两位不凡的历史人物。
对于我这个蜀地的异乡人来说,对筠字的发音有着特别的敏感度。这不仅仅因为四川宜宾市的筠连县,其名中便采用了这个字,且在各类辞书中,这个“筠(jūn)”字有着特别的解释:四山环抱的竹海,一色相连,因此得名。作为古文中常见的青色竹子之意,更是给这个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红岩》中江姐形象的原型,江竹筠来自四川自贡。在川渝地区的媒体中,时常能看到对她名字背后意义的深入解读。在字音的记忆上,有一个通用的原则:“记少不记多”。除了地名中的“筠(jūn)连”外,其他多数情况下这个字读作“yún”。
那么,“江竹筠”这个名字应该怎么读呢?在犹豫不决之际,我决定查阅相关资料来寻找答案。事实上,关于江竹筠的读音,一直存在着不少争议。在《咬文嚼字》杂志2001年的合订本中,当年的第7期《正音室》专栏就有篇文章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博文中也提到,多音字的读音应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江竹筠”这个名字中,“江”是姓氏,“竹筠”则是名字。通常人们通过名字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对于这位女性而言,“竹筠”作为名字,实际上是以竹子自喻,因为竹子在文化中象征着高尚的气节。
有观点指出,尽管很多人习惯读作江竹yún,但在自贡等地,作为江姐的老乡们并不这样称呼。至今仍健在的江姐的亲属也坚持这样的读法。根据学者的考证,《光明日报》曾发表的一篇文章《江姐的名字该怎么念?》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据学者研究,江姐原名中曾出现过的“江竹君”这一学名。在她5岁发蒙读书时,父亲为她取了这个名字,并在之后的修业和入学登记表上均使用了这一名字。后来她后改用“江竹筠”作为化名,但这个化名并未改变其名字的实质读音。在四川自贡乃至整个四川地区,人们都习惯将这个“筠”字读作“jun(君)”。
一个字的读音背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对于江姐原型姓名的读音,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人名的读音并非随意取之,误读人名也是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