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是什么意思_知耻近乎勇指的是


领悟羞耻之重要,乃显勇气之根源,此言出自《礼记·中庸》。它告诉我们,知晓何为耻辱,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便能赋予人以勇气。羞耻感,是人性良知的引航灯塔。只有当人们清白自身、激励行为、思考学习正道时,正确对待荣誉与耻辱,其灵魂方能保持健康且充满活力。如此,方能筑起内心的道德长城,以抵御生活中的种种风浪。

羞耻感是各种道德素养和情感中的基础与核心。它是维护个体道德的重要基石,也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前提要素。在传统的道德中,一直将“明辨羞耻”作为个人修养的必要前提。《礼记·中庸》将好学、实践和知耻列为修身的三大要素。对于孔子而言,羞耻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明辨善恶、是非、美丑的内在标准。

处世为人,应有自我约束的羞耻心。诸如臧文仲在危急时刻,避免被视为耻辱;钟离意拒绝接受不洁之物,诚惶诚恐;陈寔教人知耻,促使他人;裴侠致力于自我修养,害怕辱没先辈;吕祖谦尊崇优秀者为师,不以为耻反而虚心请教。守住为人之底线,将社会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注重大节,以仁德处世,坚守,方能稳步走好人生道路。

在《良吏考略》中记载了清朝县令郭琇的故事。郭琇起初立志报国,自律甚严。在中面对和上司的贪婪勒索,他最终屈服于压力,开始接受。当新的上司汤斌到任后,郭琇深感羞愧,悔过自新。他彻底改变自己,不仅清廉自守,还成功治理了所管辖的地区。郭琇的这一转变,让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

知耻之心本应是人的底线、良知的先导、不可动摇的规范。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人的羞耻感逐渐淡薄。这导致一些人荣辱不辨、是非不分,甚至做出损人利己、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来说,“知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龚自珍所言:“士皆知有耻,方能无耻。”知耻之心极其宝贵,它让人们在追求高尚的同时远离低俗,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