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_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


孔子言:“窥其,探其初衷,悉其心境,人何隐伏?人何遁形?”

注解:,即人所为之事;初衷,即做事的动机与目的;心境,即内心的安顿与喜乐。隐伏,即隐藏、隐匿之意。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当观察他的行为举止,探究他做事的初衷和目的,了解他的心境和安顿之处。如此一来,他还能隐藏什么呢?又怎么能遁形呢?”

■张居正的深入解析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由,指的是意念的源头;安,是心之所喜,之所乐。隐伏,即为隐藏、潜匿。孔子所述:“人不可不察人,而察之有其道。”人之所作所为,出于善则美,出于恶则丑。首要观察的是他的行为表现如何?行善者可谓君子。者则为小人,其大略已可见一斑。

进一步说,即便是行不善之事,也有必要探究其意念的源头。是真心实意,还是仅仅虚应故事以欺人?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意愿,那便是善;否则,也只是表面的罢了。

再深入一层,对于那些看似善良的行为,还需探求其是否出于自然之性。是内心真正喜欢而无所勉强,还是迫于利诱而不得不为之?若是出于自然的喜好则善矣;不然,也只是暂时的行为而已,岂能长久不变?

从观察行为到探究初衷,再到洞察心境,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过程。人的内心虽然难以揣测,但若能洞悉其表面行为和初衷,再配合对其内心的观察与揣摩,即便人心难测,也必然无法完全隐藏。一再强调此点,意在表明其隐藏之不可能。

这是孔子讲述的三步观察法,用于观察人的品性及性格。首先观察外在表现;其次探究内心动机;最察内心安乐之源。此法亦可用于自我反省与审视。

要明白一个人的行为是好是坏,就要先探究他为何这么做?他的行为方式是怎样的?以及他在做这件事时的心情如何?是否心甘情愿?是否为表面的平淡所掩盖的真实内心?这四个问题回答清楚了,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分享更多关于《论语》的感悟,敬请关注我们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