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_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寓意


歇后语,乃古人在生验中淬炼出的独特言辞形式。通常由两句简短的短语构成,大约十余字长。第一句多为成语轶事或隐含讽刺、比喻的意味,犹如灯谜般引人入胜,而第二句则进一步解释首句,揭露谜底,令人恍然大悟。在交流中,一方先说前半句,稍作停顿不立刻道出答案,给予对方思考的空间,因此得名歇后语。

这种语言现象自先秦时期便已萌芽,《淮南子》中便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记载,虽当时称之为典故,但“歇后”一词的命名却在唐代问世,《旧唐书》中提到了“正五歇后体”的诗体形式,连当时的皇帝唐昭宗亦对这类含蓄之言颇有兴趣。

歇后语常见于文学作品之中,它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加深读者的理解与记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观点,其内涵较之普通白话更为深邃。

除了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成语典故里、民间歌谣中也收录了歇后语。它们主要分为古代歇后语、现代歇后语以及谐音歇后语。

古代歇后语多以文字形式流传于民间。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云南进贡的天鹅在途中飞走,仅留下鹅毛,聪明的当地人便说出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则运用同音字替代原字,多用于讽刺。如遇困境时说的“今儿诸事不顺,雨打黄梅头”,实则暗指倒霉(即倒梅)。恶人行径被形容为“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隐含谴责之意。

诸如“说曹操,曹操到”,源于东汉末年曹操护驾许都之事,如今常用来形容某事或某人突然出现。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源自诸葛亮智取汉中之时。曹操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时发出此感叹。杨修聪明地猜透其心意,却因此得。

"张飞睡觉——睁眼瞎",则源自张飞因准备战备物资之事被手下将领张达和范疆激怒,并最终导致二将趁其熟睡时下手的故事。

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歇后语如:“刘备编草鞋——内行”、“吕布见貂蝉——迷上了”等。这些歇后语于不经意间揭示生活哲理,或讽刺批评或歌颂赞扬,具有教育启发意义。

歇后语作为民间俗语的一种,内容丰富多样。它在不断更新创作中融入生活,展现出趣味性并继续发扬光大。

总体而言,歇后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人们中间流传不息,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