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_隋亡为此河指的是哪条河
大运河,与长城并肩,象征着的文化印记。
长城似一道雄伟的屏障,赋予塞内外兄弟们独有的空间静谧;而大运河则如血脉相通,使得南北方的亲友频繁互动、互通有无。
现于博物馆展出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以170件(套)展品铺展开大运河的文化长卷,宛如一部生动的大运河史诗。
展品中包括《卢沟运筏图》和《河防一览图》等。
提及大运河,隋炀帝杨广的历史角色引人注目。虽历代多视其为无道昏君,然其开凿大运河之举,实为沟通南北的重要举措。如唐代皮日休诗云:“运河通波千里长,隋亡原因非其详。若无奢靡龙舟事,应与大禹同。”此番展览首件展品清《大禹治水图》,正是当代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隋代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元朝定都北京后,经裁弯取直,大运河形成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网,运粮船只可直达积水潭。
大运河不仅是粮与物的通道,更是文化的承载者。其文化流量之丰沛,堪比黄河与长江。展品中如明代松江布,体现了明代棉纺织技艺的精湛;而黄道婆的德艺双馨,更让松江布名扬海外。
大运河的波光中不仅漂来了北,也孕育了天津这座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重要码头。而元代欧阳玄在碑文中记载的大运河连接国内外,亦显示出其对于海外贸易的促进。
妈祖信俗的流传也是文化在运河上传播的生动例证。随着漕运的发展,妈祖由海及河,深入人心。天津的天后宫兴建,更使妈祖成为天津的保护神。
大运河如一条生命线,为南北沟通提供物质与文化的桥梁。它泽被后世,隋炀帝的贡献不可忽视。无论是好大喜功还是深谋远虑,其利在千秋是无可争议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