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_史上最难背的一首古诗


题西林壁

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之手

岭横观则连绵,峰侧视则独耸,

远近高低,形象各异,各具风采。

庐山真容难识清,只因身在山峦中。

诗中境界与赏析:

诗歌内容解析:

无论是横着看还是侧着瞧,或是远望、近观、、低视,景象皆有不同。

对于庐山的真实面貌,人们往往难以一窥全貌。

这正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被其巍峨之势所遮蔽。

“题西林壁”,顾名思义,此诗被书写于西林壁之上。

诗名虽显直白,却巧妙地指明了诗歌的创作背景。

诗中描绘的景色与哲理:

"岭横观则连绵如带",横看山脉,其势如带般绵延不绝。

"峰侧视则独耸入云",侧观山峰,其形如刀削般峻峭。

山脉的广阔与山峰的峻峭,共存于同一地界,展示了自然的多样性。

"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或是高低起伏的变化,所见的景色总是千差万别。

这也反映了人生中观察事物时角度与立场的重要性。

"不识庐山真面目",人们往往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法全面认识事物。

这不仅适用于对庐山的认知,更是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

人们应该开阔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真相。

"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局中往往难以看清全局。

对于如何看清事物的真面目,诗歌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跳出局外,换一个角度或视野是关键。

此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以具体的山水景象引出思考,后两句则进行了归纳总结。

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立场来认识世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智慧。

-

我答道:这是我写的赏析。

对方又问:此诗如此知名,难道没有官方翻译吗?为何还要写赏析?

我回应:官方翻译是客观的描述,而我的赏析则是主观的感受和理解。

品酒之人众多,各有各的体会。我只是将我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记录下来而已。

这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不同的观察角度带来不同的认识和体验。

这正是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种智慧。

--

回归到诗中深处,既然我们难以完全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呢?

成岭也好,成峰也罢,每一种形态都是庐山真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