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是什么文件_电脑怎么看bin文件
深入了解网络最新动态、工作效率秘诀尽在【飞鱼在浪屿】(每日更新)
你知道Ken Thompson与Dennis Ritchie于1969年在PDP-7计算机上打造Unix系统的历程吗?
大约在1971年左右,他们以一对RK05磁盘作为存储设备,单盘容量为1.5M字节。随着操作系统体积增大,当第一个RK05磁盘无法容纳(根文件系统)时,他们转而使用第二个磁盘。用户主目录的路径被放置在第二个磁盘上,这就是“挂载”被称为/usr的原因。他们将操作系统目录(如/bin、/sbin、/lib、/tmp等)复制后写入新的目录/usr下。当第三个磁盘被投入使用时,为了优化存储空间的使用,他们将所有用户目录重定向并挂载在/home路径下,从而使操作系统可以利用两个磁盘的空间,最终扩展至3M字节的容量。
据传,当时的操作系统规定“系统首次启动时能够挂载第二个磁盘在/usr上,因此不建议在/usr/bin中放置任何内容。以免造成‘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困境。”
三十五年前,Unix v6对/bin和/usr/bin进行了结构上的拆分,以及其它类似的调整。这种设计在1970年的时代背景下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尽管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被淘汰,但在Linux发明之前,Unix这样的实现方式对于早期系统启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早期系统使用initrd和initramfs作为临时系统,解决“此文件之前需要彼文件”的问题。
2. 当前的共享库设计借鉴了伯克利的思路,它要求/lib和/usr/bin分区必须相互匹配,否则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行。然而在1974年,情况却有所不同,当时由于一切都是静态链接的,所以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3. 随着技术发展,1990年左右的主流零售硬盘容量突破了100M字节大关,同时软件也能调整分区大小。于是,root存放由开发商提供的操作系统,而/usr则用于存放用户的本地文件。
在漫长的三十年演进中,产生了一些别具一格的发行版:一些特定的规则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比如某些系统中/tmp会在重启后被清理,而/var/tmp则会在重启之间被保留。后来才出现了tmpfs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