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不辞小让上一句_大礼不辞小让什么意思
收拾完最后一批杂物,将整个居住空间打理得井井有条后,完成了各项费用的清算,最后净利落地将房子交还给了房东。
三年的陪读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驾车离开时,副驾驶上坐着刚刚下课的大娃,她神情淡然。
三年前到来之际,她同样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后备箱装满了生活必需品。那时她满心期待着初中的新生活,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当初来时,她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学生;离开时,她已成长为自信的高中生。尽管她依然是个孩子,但她已经自认为是个独立的个体了。
如今,我终于得以重新开始我的阅读之旅。
接下来的阅读计划,暂定为深入研读高中课内文章,同时涉猎《古文观止》卷三的篇章。
继续沉浸在《鸿门宴》的研读中。
文字有时引人深思,深思后则让人感到困惑。
一、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教师参考译注:刘邦言道:“现在出来,未曾告辞,对此应如何处置?”
关于“为之奈何”,虽教师参考书中译作“怎么办?”但“为”字究竟是作动词“处理”,抑或作介词“对”,则值得深思。
有人认为状语后置是合理的解释,即等同于“奈何为之”,将“奈何”理解为状语“怎样”,而“为”作为动词“处理”,翻译为“应如何处理这件事?”
但我认为,“奈何”应作为谓语即“怎么办”,“为之”则是介宾结构“对此”,应译为“对此应怎么办?”
在网络上搜索,有一篇唐民乐的文章对“为之奈何?”的分析颇为中肯,值得一读。
二、樊哙言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决定离去。命令张良留下致谢。
详解如下: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解读
教师参考书中译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责备。”“大行”与“大礼”应直译为定名结构作主语“大的行为”和“大的礼节”,而非意译的“做大事”和“行大礼”。
“细谨”与“小让”的结构与译法存在不妥之处。“细谨”不应只译为“细枝末节”,而应考虑其与“小让”结构上的相似性。课本上将“辞”译为“回避”更为贴切。
全句应译为:“大的行为不必拘泥于小的细节,大的礼节中不回避小的责备。”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解析
教师参考书中译作:“现在他人如刀俎,我们似鱼肉。”此处无需加“好比”二字,直接译为“别人是刀俎,我们是鱼肉”即可。
至于“何辞为”,应理解为“辞何为”,译作:“(我们还)需告辞什么?”此处对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解读值得关注。
3、“于是遂去”等句的解析
教师参考书译作中把一些连词误作其他词性解释。“于是”一词已经表达出连词性结构,“遂”若作连词“于是”、“就”,则显多余。“乃”字的使用同样需要斟酌,在此处应用作轻微的转折而非简单的连续动作标志。
因此这句话更准确的翻译应是:“(刘邦)最终决定离去,但张良却留下致歉。”
面对文字的解读与翻译,现今很多人抱持着“大概了解即可”的态度,认为不必过于苛求准确性。然而在培养孩子的教育上,却又严格要求语文学习的精确性。对于这种矛盾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对待文字可以如此随意,而在编写代码时却必须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