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城市_建盏介绍


考古资料揭示,建窑自晚唐五代时期始烧,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千载窑火不熄。其中,两宋时期尤为繁荣,专为当时“斗茶”烧造黑釉茶盏。

茶界赞誉建盏为“专为茶而生”的茶器,其卓越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胎土之妙

建窑黑釉盏在烧制过程中对陶土要求甚严。建窑遗址附近的陶土富含铁质,含铁量高达约8%,为历代黑釉瓷中最高。其胎骨呈灰黑色,质地坚硬厚重,被誉为“铁胎”,叩之有清脆悦耳之声。

观察宋代建盏的底足标本,可见其胎体黑而深沉(部分表面看似不够黑,实为氧化所致),这显示了坯土的高含铁量,也是区别建盏与其他窑口产品的重要标志。这种高含铁量的陶土在高温达1300℃以上的窑内极易变形,大大增加了建窑黑釉盏的烧制难度,也使得建盏产品更加珍贵。

2. 胎土与釉契合

建盏胎体原料结构固定,主要矿物成分包括莫来石、石英、方石英及铁的氧化物。原料配方以高含量的三氧化二铝的耐火红土与可塑性较强的软泥为主,常被称为乌泥、紫泥。由于胎土含铁量高,为黑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烧制过程中,即使釉水含铁量不高,但在还原焰中,釉层流动时也能将胎体中的铁质熔入釉中,使釉面呈现出均匀润泽的绀黑之色。

建窑施釉方式独特,采用仰烧法,使得釉料在高温下向动。建盏的位置越往下,釉便越厚。这导致了建盏的斑纹分布有其规律——盏沿密集,到下部越来越稀疏,盏心极厚处则可能没有斑纹或斑纹细小。

3. 器型与修足之特色

建盏以碗盏为主,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大小敛口、敞口等多种形式。其典型器型为束口盏。底足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修足方式典型为阔口窄足、圈足矮、挖足浅。

值得注意的是,建盏胎底常有不规则的点状或丝絮状凹坑,即所谓的颗粒感。古代陶工技术,旋修底足的刀法利落,产生明快的交接线条。

谈到建窑历史,原本为江南民窑的建窑因“斗茶”的特殊需要而声名大噪。特别是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达到极盛。事实上,早在北宋时建盏已作为贡品进献皇宫。

建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胎土、釉色和器型等特点,在陶瓷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不仅为茶文化增添了风采,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上所述,非仅为介绍建窑瓷器之特点,更希望借此文唤起更多人对陶瓷文化的关注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