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什么意思_一个人自卑的表现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之一,这源于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不足和自身缺陷的认知。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感到自卑,例如身高的不足、经济状况不佳、体重偏轻或偏重、外貌不够出色以及身体有缺陷等。

即使在各方面看似正常的情况下,看到优秀的旁人也会引起我们的自卑感。需要强调的是,自卑并不是天生的。新生儿对自身的评价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观念。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不断被外界施加消极的评价,这种负面反馈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个体内化并强化其内心的自卑感。

这并不奇怪:不断有人对我说我不好,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否正确,但时常有人这样评论我。于是我开始相信,自己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个体的自卑感常常与他人对自身的有关。尤其是对个体而言重要的人的评价更是如此。例如,父母的一句否定,或者是其他人的嘲笑,都可能引发个体的自卑情绪。对于一些特定特点如口吃、身材等尤为明显。

对于那些不知道自己为何自卑的人而言,往往是因为一些片面化的评价或责备所造成的。比如被贴上“无能”、“无望”或“笨拙”的标签等。这种标签在童年时期可能尤为明显,因为儿童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常常处于初学状态。

当个体面临自卑时,通常会有三种表现方式:抑制性表现、张扬性表现和补偿性表现。

为了减少自己的缺点,一些人的反应是选择回避和压制的方式。这可能表现为言语较少、行动受抑、不进行争辩、不尝试新事物等策略,以此掩盖他们的弱点。然而这种压抑只是表面的掩盖。

张扬性表现则涉及一种极端的应对方式。这些人可能会表现得异常愤怒、敌意或具有攻击性。他们可能会以炫耀或争斗的方式来寻求他人的关注和赞扬,以从外部获得价值感来对抗内心的自卑感。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反应和愤怒往往在个体的“短处”被触及时爆发。正如的一句古话所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强调了保护他人自尊的重要性。

还有补偿性表现这一应对方式。阿德勒的“补偿”概念解释了个体如何通过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应对自卑感。积极补偿是通过发展个人优势和才能来增强自信和自尊;而消极补偿则可能涉及逃避、掩饰或攻击他人等行为来缓解自卑感。

当我们谈到补偿性表现时,我们更倾向于强调其积极的方面。例如,有些人会选择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并超越自卑。像贝多芬尽管失聪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霍金尽管全身瘫痪却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

从这三种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补偿性表现最为困难,但它也是最具有潜力和价值的应对方式。它并不一定要求我们达到超凡的成就,而是只需我们能够超越内心的自卑。

克服自卑的途径可以是改善自身缺陷或寻找其他途径来实现自我超越。面对自卑这一心理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权:是选择在自卑中消沉还是选择在自卑中崛起?答案取决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