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什么意思_良知和良心的区别


觉照眼前景,彻悟世间圆。

您好,我是张三君。

王阳明曾言:“致良知。”那么,何为良知呢?

良知,乃是心中灵光乍现的那一刹。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提出:“圣人之道,本自我心。”这一观点直指本心自性,也是心学的核心。

王阳明强调了“心即理”的观点。随后,他又教导我们“知行合一”的理念。最终,他凝练出“致良知”的精髓。对于良知,王阳明极为看重,将其视为心学的点睛之笔。

良知,在佛家看来是见性的过程。在孟子眼里,则是尽心知性的体现。如果仅将良知视为直觉,那固然没错,但又不完全准确。

良知是“性”的体现。直觉是心的一种表现方式,而良知则是生发直觉的根源。性的作用远超直觉,能衍生出更多的东西。更具体地说,直觉是良知的一个枝叶,而良知则是生出直觉的树根。

良知不仅生发直觉,还能衍生出道德、智慧、情感和知行等。它比直觉更广泛、更深远。在禅宗中,心被比作,映照万物,这个作用就称为“性”或“觉性”。觉性更多的是对外物如何装入内心的过程进行描述。

这些智能更接近于孟子所说的“尽其心,知其性”中的“性”。心拥有良知和良能。良知的本能是知的根源,是知的底层逻辑。每一人心中都有这棵知的树,都有这颗良知的根。

良知是“性”的体现,是心之本能。它是生出智慧、道德、知行和智能等的根源。它是心和性的更深层次逻辑。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正是良知在运作时的具体表现之一。

良知是心之本体,人心的一点灵明就是心所有认知、情绪、念头的起点。当良知用于具体事物时,它能让人的心通达明照。良知用于认知上就是智慧,用于情感上就是道德,用于心性作用上就是知行。

由于人的习心有私欲、有我执、有虚妄,这些都可能遮蔽良知。这会使人陷入痛苦和烦恼中,无法实现自我,称之为“无明”。“致良知”就是要让良知运行起来,不受私欲、我执、虚妄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