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激发理论_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邱敏.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应用[J].(2023年第一期发布)

链接详情[访问日期待补充]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在这个系统中,“个体”指的是人的认知、学习能力以及对结果的预期等;“环境”则涵盖了外部的各种因素;“行为”则是人们所展现出的行动能力。三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具体来说,这种“交互决定”涉及三对双向关系:个体与行为、个体与环境以及行为与环境。与传统的“个人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不同,班杜拉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普遍联系,认为每两个因素之间都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

以“教育学硕士生的自我效能感”为例,无论是从“个体”、“行为”还是“环境”的角度,都可以对其产生深远影响。而对其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分析,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二、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同样是班杜拉的研究成果,它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一部分,用于解释在特定情境下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不同于实际能力,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评价,而非客观的“胜任力”。有时,即使个体具备足够的能力,但由于自我效能感较弱,也可能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以“教育学硕士生的自我效能感”为例,社会大众往往认为教育学硕士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弱。这可能是由于学科地位的认知,或是学生个人自信程度的问题。无论原因何在,通过运用“直接经验”、“间接学习”、“言语劝说”以及“情绪和生理唤醒”等框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究教育学硕士生的自我效能感问题。

从“个体层面”和“学科层面”出发,探讨在上述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育学硕士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教育改进措施。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还有助于探讨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中,“学科”和“院校”是否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