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的部首是什么偏旁_肉的偏旁是什么旁
你是否曾注意到,汉字中“月”字作为偏旁有时竟与“肉”有关联?比如肥、胖、脚、腿、胸、膛、背、脊、肩、膀等字,都带有“月”字偏旁,是不是觉得有些许奇妙,难道祖先们在造字时出了错吗?本文将由谷鸣老师为大家解析“月”与“肉”的渊源。
让我们追溯一下两个字的字源。在甲骨文时期,“肉”字以肉的形象呈现,而“月”字则以月亮的形象出现,两者截然不同。到了小篆时期,两字的字形逐渐变得相似(如上图红色方框所示)。
那么,在小篆时代,这两个字作为偏旁使用时,写法上是否存在差异呢?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探究。从有代表性的古籍《说文解字》和碑刻《泰山刻石》的拓片等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脚”字的“肉”旁写法各异,有的与“月”的写法极为相似。同样,“期”字的“月”旁写法也有所不同,有的与“肉”的写法类似。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小篆字体演化中,“月”与“肉”作为偏旁的使用已经出现了混用的情况。
至此,相信读者们已经对“肉”与“月”的演变历史有了清晰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二字的结字规律和书法用笔。
“肉”和“月”两字的结字规律相对简单。在书写时,按照部件等距的方式即可。具体而言,“肉”字的三个交叉点(撇与横的交叉点、两个人字的交叉点)可作为该字的部件重心点。保持这些间距一致,然后使左右两个竖画与交叉点代表的竖画等距,就能保证这个字的基本美观。
而对于“月”字,保持三个横的间距一致以及三个竖(左右两个竖画部件与中间两个横画的收尾所代表的竖画部件)间距一致,即能保证这个字的视觉美观。
最后我们讨论书法的魅力所在。“美”这一概念在汉字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答案在于折钗鼓这一笔法。“折钗鼓”,如同金钗折弯之处所呈现的状态。“肉”和“月”的折钗鼓处行笔脉络极为相似。逆向起笔后通过手腕的擫力使行笔转为正向,横折处形成一状似折钗鼓的饱满线条,给人以圆劲雄强的视觉美感(如上图红色箭头标注处所示)。而这一行笔过程中起笔后的逆正相交之处,正是该线条的律动之眼,其美感难以言状,实为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