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多少秒_一秒是12帧还是24帧
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刷新率。它通常被称为每秒传输帧数(Frames Per Second,简称FPS),即每秒传输到屏幕上的画面数。为了确保动作的流畅性,通常需要至少30FPS。人的视觉处理系统会在大脑中暂时保留画面信息约100至400毫秒。当每秒画面变换超过十五次时,我们会误以为看到了连续的动作。那么,为何不采用更高的帧数呢?
早期的电影制作受制于技术限制。当时的底片摄影机使用胶卷,而更高的拍摄帧数意味着需要更长的胶卷来记录同一段时长。更重要的是,早期的摄影机多依赖手动操作,底片输送速度不易控制。拍摄速率大多在每秒16至24帧之间。
1927年,《爵士歌手》作为第一部部分有声电影上映,其最终成品在无声片段中采用了24帧的速率。这一速率不仅为电影带来了流畅的画面,还在无声片段中产生了加速效果,为喜剧场景增添了趣味。此后,各大片厂开始采纳这一标准。
在1932年,国际上达成了一项共识,即所有戏院应采用35毫米宽的胶卷和每秒24帧的刷新率作为标准。自此以后,每秒24帧的标准便在电影制作中流传下来。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逐渐转向数字化,但这一标准仍然被沿用。
尽管如此,有些高预算的电影如《霍比特人:意外之旅》曾尝试采用更高的帧数制作,如48帧,以获得更为震撼的画面效果。而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展示了不同FPS下的电影制作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