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琴有几根弦_五弦琴为何成了七弦琴
弦音流淌间,静听松风之语。
古琴为良伴,七弦知音在。
泠泠七弦响,万木共鸣间。
从那些脍炙人口的唐人诗句中,我们得知古琴的弦数已然固定。那么,古琴自始至终都是七弦的吗?从陆续出土的文物中,似乎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尚书》中记载了舜制作五弦琴的故事,这表明古琴最初实为五弦。而后文王增弦,武王再增,终成七弦琴。周代的古琴与今日所见已颇为相似,均为七弦。据后来的考古发现,古琴的演变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丰富的历程。
曾侯乙墓土的十弦琴,成为古琴演变史中的著名文物。其形态特殊,后半部分渐窄,形似铲具,且琴面未经髹漆处理,显得粗糙不平。这样的琴面结构对于弹奏按音和走手音显然是不利的,其表现力主要依赖于空弦散音。
在1990年山东章丘山战国墓中发现的琴却与现代古琴颇为相似,这表明在战国时期,古琴的形态已与现代相差无几。这或许与地域性因素有关,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可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尽管古琴的形态逐渐趋同,但在古代文献中仍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故事。如刘安《淮南子》中描述的盲琴的故事,即便无法分辨昼夜,却能准确地弹奏古琴,这反映了古代弹奏古琴并不完全依赖徽位。
到了魏晋时期,徽位的出现为古琴注入了新的活力。《琴赋》中提及用钟山之玉作为琴徽的做法,而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中,嵇康手中的琴已经明确标出了徽位。徽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古琴的表现力,还降低了其入门门槛,使得古琴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唐宋时期,古琴文化达到了巅峰。经济文化的繁荣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古琴打call。如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大文豪的推崇,使得古琴的地位得以提升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