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兄弟的成语_形容好兄弟的唯美诗词
仁宗嘉佑六年,正值1061年,苏洵率全家自眉州迁至。苏轼、苏辙兄弟顺利通过制科考试,位列第三等,一时之间,苏轼声名鹊起。按照其成绩,苏轼堪称百年以来的佼佼者。
彼时,主考官乃是欧阳修,他不仅身为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更是在文坛上颇具影响力。他力图当时文坛的浮华文风,提倡以平易流畅、言之有物的文章为佳。欧阳修在评分时,对文章内容要求甚严,空洞浮华之文一律不予录取。
他认为“立法宜严而责人宜宽”,强调“赏可赏、不赏亦可;罚可罚、不罚亦可。”无论赏罚,都应源于对民的深切关爱。这种忠厚之心,旨在构建一个天下相率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理想社会。
欧阳修读毕大为赞赏,他在《与梅圣俞》中激动地写道:“读轼书,令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欧阳修深感后生可畏,“三十年后,无人道着我”的昭示着苏轼在文坛的崛起。
仁宗皇帝听闻后大悦,对身旁的皇后说:“今日我为后代得了两位宰相之才。”
苏洵父子谒谢恩师欧阳修时,欧阳修对苏家兄弟青眼有加。此后,两家情谊深厚,并绵延后代。后,苏轼的次子苏迨迎娶了欧阳修的孙女。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虽非高位,但这是他正式踏入仕途的起点。
苏洵被任命为校书郎,如愿以偿地在任职。苏辙虽受商州军事通判之职诱惑,但念及兄长离去后父旁无人照应,故辞谢外职不就,选择留守。
此一别意味着苏轼需独自承担家庭重担。自此之后,苏轼与苏辙天各一方。在分别之日,阴历十一月十九日的那场落雪中,兄弟俩依依惜别。
......(以下为离别诗内容及注释)......
注释(节选):
......(同上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