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的意思_什么场合用慎终追远
黑格尔曾对孔子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一位实际的世间智者”,其学说被视作“道德哲学”,其所著的《哲学史讲演录》中关于孔子的论述被解读为:“没有一点思辨的东西,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身为《论语》的读者,我深受触动,决心要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内涵。读通《论语》,也是我自己为何会有些逻辑控的缘由。
本文旨在分享《论语》的第一篇第九章。欢迎大家就《论语》和孔子的相关问题,共同探讨与交流。
【参考译文】曾子被解释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和追念远代祖先,这将导致社会风气趋于忠厚老实。——杨伯峻·《论语译注》
对于这段话,我理解的译文是:曾子强调谨慎处理结果和追求长远目标的重要性,这样社会风气会变得更加淳朴厚道。
清明节祭祀先祖是一种传统的习俗,而“慎终追远”这一概念则值得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
坦率地说,对于译注的选择,主流观点众多,每位学者都有其独特的解读。尽管伯峻先生的译注广为流传,但我认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作为社会风气淳厚的条件,显得不够充分。孔子的思想更注重实质性的行为改变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将“慎终追远”理解为一种充分条件可能会带来一些误解。例如,是否意味着为了社会的“厚道”,贫穷人家必须通过节衣缩食来积攒丧葬费用?或者有钱人家只需通过隆重办丧事就能博得好名声?这显然过于片面。
那么,如何更准确地理解并诠释这一章节呢?我认为,“慎终”指的是在前要谨慎考虑结果,“追远”则强调追求长远的利益和目标。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众萌也”即民众是社会的基础。孔子虽然未明确提出“民为贵”,但他的言行中流露出对民众的重视和关心。他强调学问的重要性,而非地位的贵贱。孔子的志向是使老者得到安养,朋友间充满信任,少者得到关怀,这体现了他亲民的思想。
对于孔子的弟子曾子而言,他很可能继承了老师重视民众、注重长远和结果的思想。在我的理解中,“民德归厚”意味着通过谨慎和追求长远目标,社会的道德风尚会变得淳朴厚道。
在现代汉语中,“道德”一词常被用作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概括。但在古代,“德”与“道”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其中,“德”被解释为一种人们改造事物的正确方法,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将“忠信”、“义”和“中庸”等视为“德”的范畴。而“乡愿”和“道听途说”则被视为无德的体现。这让我将《论语》中的“德”定义为人们改造事物的正确方法,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尽管“德”与“道”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在一个比喻中,正式线路的开通使得前往风景名胜区变得容易,而人们的选择和行动则体现了他们的“德”。
回到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即使天下有道,人们仍应通过诚实劳动改变自己的境遇。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人,即使环境再好,他们也缺乏“德”,这被孔子视为一种耻辱。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民德归厚”指的是社会的品行和智慧水平得到提升,使得社会风气趋于淳朴厚道。这种理解虽然可能被少数人采纳,但它使章节富有逻辑和深度,有助于减少非理性纷争,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尽管这可能不是首创的译注方式,但我依然选择跟随南怀瑾、何新等先生的脚步,以期更准确地传达孔子的思想。
希望这样的解释和译注能够引发更多人对《论语》的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