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是什么_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
【化学注意】氧化钙(CaO)浸入水中会放出大量的热,其原理在于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而非单纯溶解于水所致。
【理解】由于氢氧化钙(Ca(OH)z)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将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为不饱和状态,应当通过降低溶液的温度来实现。
关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以及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科普】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只与所处的温度环境有关,改变溶剂的量并不会影响溶解度。
【基础知识】面粉、牛奶、泥土和油类等不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而蔗糖、酒精和可溶性盐等则可以与水形成溶液。
解题时需注意题目所设定的限制条件,如是否要求无色溶液或有色溶液等。
【解析】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克,意味着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34克氯化钾达到饱和。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17克氯化钾达到饱和状态。
【理解与应用】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依据及相互转化方法,如改变溶剂和溶质的量,或调整温度等。
【科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溶解度应在特定温度下进行。t2摄氏度时,甲的溶解度为30克,则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5克甲,得到65克的甲的饱和溶液。
配制饱和溶液时,固体的溶解度越大,需要的水的质量就越少。根据给出的温度变化和溶解度曲线,可以分析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溶液中各量的变化。
【操作与注意事项】溶液配制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和装瓶贴标签。在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用于搅拌,加快碳酸钠的溶解速度。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关于溶液配制的质量分数控制
【控制因素】若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由于溶质质量增大或溶剂质量减小造成的,如量水时俯视读数等情况。若质量分数偏小,则可能是由于溶质质量减少或溶剂质量增加所致,如称量时的错误操作或量水时的仰视读数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