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_小学四年级三角形教案
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 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操作和探究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底和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性,特别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教学难点: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指定边上的高。
教法:
讲授法:教师讲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和底、高的概念。
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合作交流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三角形框架、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教师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为什么桥梁设计师要在桥中频繁用到三角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展示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四边形的框架,学生进行拉一拉的实验,观察两个框架的变化,从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3. 教师引导学生定义三角形,让学生尝试说出三角形的定义。
4.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如边、角、顶点等,并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回顾和巩固三角形的知识。
2.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何让摇摇晃晃的凳子变得更稳?”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回顾总结
1. 教师问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三角形的特征和底、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 教师鼓励学生:“希望大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
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鸭池河大桥的视频资源,让学生感受桥梁建设的成就,唤起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