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木组成什么字_天人水木组成成语


图示:专业人员正以竹钉强化漆盒的稳固性。

历史的辉煌如何于当代焕发新生?答案往往深埋于地下的文物之中。从尘封的土壤中被发掘,至展列于博物馆,文物的重生之旅往往在“文物医院”中度过。它们经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复苏”。

在湖北荆州,坐落着一座享誉全国的“文物医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此中心为文物局首批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之一。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荆州文保中心,探索文物“重生”的奥秘。

在木漆器修复室内,大大小小的器皿里浸泡着各种形态的木块,它们浸透在透明的液体中。荆州文保中心的赵阳博士介绍道,这是一艘战国时期的古船残骸,出土时已碎成千余片,修复过程异常复杂。

文物界有一句行话:“千年干,万年湿,不干不湿变半年”。鲜为人知的是,将文物浸泡在水中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对于饱水状态的木漆器,出土后其脆弱如海绵,若不进行脱水处理,将迅速损毁。赵阳解释说,这艘古船的碎片一直浸泡在液体中,自出土后未曾离开水环境。

当前的关键步骤是进行化学脱水,使用乙二醛溶液替换出文物中的水分。这一脱水过程漫长,大件木漆器通常需浸泡两三年之久。

脱水仅是起点,后续还有干燥矫形、修胎、髹漆等多重环节。

图示:历史的发现

图示:文物的重生

经过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五年来的清洗、脱水、整形、拼对等科技保护手段,2000多年前的珍贵文物焕发新生。

图示: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时刻

在木漆器保护研究部的库,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另一件待修复的“虎座鸟架鼓”的虎座。吴顺清先生介绍道,修复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虎座鸟架鼓历时整整五年。

图示:现代技术的辅助

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纺织品文物的纤维,以确定后续的修复方案。该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和专用设备四十余台(套),技术装备领先于国内大部分省级文博单位。

图示:细致的商讨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一件从安徽省南陵县铁拐村宋墓出土的上衣,并商讨其修复方案。对于这些经历了数千年地下埋藏的纺织品,每一次修补都是一次对历史的敬重与尊重。

在纺织品修复室内,工作人员专注于对丝织文物进行一针一线的修补。即便历经数千年,丝织品大多已腐烂变质,稍有不慎便会“灰飞烟灭”。魏彦飞先生介绍道,他们成复了荆州谢家桥楚国一号墓出土的丝绸棺罩(荒帷),历经三年的精心修复,使原本粘连成“烂泥”的荒帷恢复了色泽饱满、花纹清晰的原貌。

图示:探索与复原

在简牍修复室中,文保专家正为竹简脱色。简牍出土时往往看似朽腐的竹条木片散落一地。他们运用新型脱色材料连二亚硫酸钠来还原古代书写的本色。

通过反复清洗、脱色、脱水等程序后,简牍才能恢复其原有形态。字迹如同“魔术”般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