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匡超人_儒林外史匡超人相关情节
在那瘦小的身影中,却透露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少年面前摆放着字盘笔砚,手中却捧着一本书,显得既古怪又执着。这个人,就是匡超人。
匡超人一出现,就是在繁忙的生意中抽出时间读书,给人一种清贫而好学的印象。他原本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侍奉双亲,做着小生意。晚上等父亲安睡后,他便悄悄掏出书来,轻声细读。在生意兴隆时,他还会为父亲买些鸡鸭鱼肉,改善生活。
在一次火灾中,他英勇地拯救了所有人,展现了他的细心、孝顺、勤劳、智慧和勇敢。就我看来,他与王冕有着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王冕的影子投射,至少在他结识景兰江之前是这样。
虽然匡超人与王冕的命运有所差异——匡超人最终当了官,而王冕没有——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有着微妙的转变。自从匡超人中举之后,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一心追求名利。结识了潘三等人后,他开始追求利益,原本单纯的少年已不复存在,变成了一个满心算计的成年人。
书中的讽刺无处不在,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而这些细节繁多且令人难以忽视。
例如,他读书的痕迹在结识马二时明显可见,但回家后的夜晚读书的痕迹逐渐减少;结交那些“孤朋狗友”后,读书更是寥寥无几;认识了潘三后,便彻底停止了阅读。
匡超人的勤奋刻苦、潘保正的举荐和李县令的怜爱,都在他参加童生考试时悄然发生变化。在第十六回的结尾中写道:“婚姻缔就后,孝心可能已渐失;科第取来时,心思已只系乎两榜。”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匡超人自己身上,还反映在他周围的人身上。匡超人赶考时,他的大哥匡大变得,占了别人的摊位,并以县老爷的关系为借口强词夺理。这些细节都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变化。
吴敬梓还通过泪水来刻画人物内心的变化。那少年从“泪如豆大”到“两泪交流”,再到“洒泪告辞”,每一种泪水都似乎在诉说着他内心的良知逐渐消失。在他父亲去世时,他的表现虽然呼天抢地,但书中并没有过多描写他哭得动情的具体情景。当他娘子离世时,他只留下了“几点泪”。
这些泪水仿佛是匡超人内心最后的良知,慢慢消失不见。尤其是第195页景兰江哼的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让我深感动容。这不仅仅是平常的古诗,而是作品中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的证据。
最明显的证据在于第198页的“不觉”二字。整整两年时间,匡超人一次也没有提起对父亲的思念!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他人性改变的深深痛心!原本那是一个多么纯真善良的孩子啊,让人一见便心生欢喜。然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他却失去了最初的美好人性。
那么,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或许只有他自己能给出答案。我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他中举的那一刻。当他初次尝到名的诱人滋味时,便无法自拔地沉溺其中。
是什么了他?是什么了他?一部分原因或许是他自身的抵制力不足,但更多的是的影响。有势力的人太多了,使得匡超人也迷失了方向。能与他促膝长谈的人寥寥无几,他也因此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