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是贬义词吗_乡下巴人比喻什么样的人
古汉语中隐丰富的历史印记,例如关于巴蜀文明的“巴蛇吞象”和“下里巴人”等词汇,令人寻味不已。其背后所体现的深意究竟为何?
“巴蛇吞象”一词常与“人心不足蛇吞象”相提并论。那么,巴蛇究竟是何种蛇类,为何能吞噬如象这般巨大的生物呢?
关于“巴”字的释义,如《说文解字》中所述:“巴,虫也,或曰食象之蛇,象形。”表明“巴”字的本义即指一种虫,而将“巴”解释为食象的蛇(即“它”指蛇),也是对“巴”的一种理解。也就是说,“巴”这个字象形地表达了大型的蛇类。
①《海内南经》描述巴蛇大象,三年后吐出其骨。君子服用此骨,可免除内科疾病之忧。巴蛇的体色多变,有时为青黄赤黑,又或为黑蛇青首。
②《海内经》则提及了一个名为朱卷的,那里有黑蛇,其头青黑,能大象。
这些记载不仅引起了医学家的关注,他们看到了巴蛇象骨的用价值,君子服用后能够避免内科疾病。这也正如左思在《吴都赋》中所述:“屠巴蛇,出象骨。”
如今虽难见四川大象踪迹,但三星堆和遗址出土的大量象牙揭示了古代蜀地与大象的密切关系。这种“巴蛇吞象”的观念并非空穴来风。
在古代蜀王的祭祀礼仪中,成吨的象牙被用作庄严的道具。这反映出当时蜀人与大象之间的生态关系比现代更为亲近。
在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天问》中记载了夏代最后一位帝王夏桀的故事。提及他是否因一位名叫妺喜的女子而四川的岷山。
实际上,这里提到的岷山位于四川北部,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也是南北的天然分界线。此地盛产玉石,因此又被称为“珉”山。这些玉石自古以来就被中原王朝所利用。
随着历史的演进,周王在商纣王时召集了各方势力,其中也包括“蜀”人。而巴人在周以前可能居住在现今甘肃南部地区,后来迁徙至湖北长阳一带,以廪君为,形成以为图腾的廪君蛮族群。
西周时期,他们为子国,称为“国”,对鄂西和川东的开发经营做出了重要贡献。巴人擅长歌唱,《下里巴人》一词便用来形容民间流行的音乐风格与之上的雅乐《阳春白雪》形成鲜明对比。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描述了人们在郢城中的歌唱情况:起初唱的是《下里》、《巴人》,跟随合唱的有数;而唱到《阳春》、《白雪》时,跟随合唱的人则寥寥无几。这反映出从“巴蛇吞象”所寓意的贪欲到“下里巴人”代表的民间音乐风格等词汇中,确实包含了中原王朝对文化内部地理空间的某种观念差异。
这些文化印记不仅揭示了古代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人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宝贵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