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_时间的脚印板书设计图片


课文导读

《月迹》

在静谧的夜晚,我们这些孩子怀着满心的好奇与期待,盼望着月亮的出现。许久,当竹窗帘儿上映出月亮的倩影时,一场寻月之旅就此展开。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的叙述,回到那个中秋之夜,体验那充满童真与想象的一夜。

我们这些孩子,心中总是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等待着月亮的出现,却久等不至。于是我们回到屋内,放下竹窗帘儿,听奶奶讲述故事。奶奶是故事的宝库,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突然,奶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它款款地、悄无声息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我们发现,月亮竟然是有腿的,先是一个白道儿,然后渐渐爬高,圆润的形状在穿衣镜上逐渐显现。我们高兴得几乎屏住呼吸,生怕那是个幻影,一口气就会吹散它。

月亮在竹帘儿上爬行,满圆却渐渐消失。最后只留下一个空镜和我们的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我们都跑了出来,月亮果然在院子里,但已不再是那么圆满。院子的花光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显得黯然失色。桂树疏疏的枝叶间,还未开放的却已经让人心生遐想。我们疑心那满圆儿是否藏匿在这之中。

抬头仰望天空,星星似乎少了许多,而月亮却显得更大、更圆、更清晰。我问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奶奶回答:“是树,孩子。”我继续追问:“什么树呢?”奶奶说:“桂树。”

我们面面相觑,突然间感觉到一种神秘的气息萦绕身后。仿佛我们已经置身于月中,那桂树就是我们所见的这一棵。奶奶笑着说:“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了人了。”我们惊讶地问:“谁?”奶奶回答:“嫦娥。”

我们开始想象月亮里的世界,那里应该有银铺的地、玉砌的墙。我们想,住在那里的一定是非常美丽的女子。我们互相争论着,想知道月亮是否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中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及发展过程;

2. 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真;

3.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

2. 理解并体会月色的美和童心的纯真。

教学难点:

1. 领会文章如何通过寻月的过程展现孩子们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2. 引导学生体会“美”的内涵及其与人们精神世界的联系。

教学方法:

品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如“你们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或故事?”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事件及重点内容。

三、重点把握: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寻月”部分,完成下列表格(地点与特点)。

四、讨论与深化:

1. 讨论文章为何以“月迹”为题?能否给文章换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 让学生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并分享感受。

五、生字与词语学习:重点学习生字与多音字,如悄、累、嫦、娥等字的发音及词义;同时学习一些与月亮相关的词语及成语。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及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及其与人们精神世界的关系。